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 深圳新闻 > 直播车行动 > 我们为什么行动? > 

我们为什么行动?

2013-12-18 15:48深圳新闻网

我们为什么行动?

——写在《直播车行动》200期之际

从2012年的《布吉断头路真相》调查得到来自深圳市相关部门6个处室的联合回应,到2013年深圳两会期间,代表与网友经过9天深层互动催生的《深圳首份‘网络建议’》被提交深圳市人大;从2013年5月横岗街道路面塌陷事故的深度报道《5个路人之死》引起强烈反响,到正在谋划的针对原关外医疗配套的新闻调查《那些说好的医院呢?》稳步推进……不知不觉,我们的“直播车行动”已经出动了200期。这其中,除了有我们的坚持和执着,更多的是出于我们对于网友的责任。

200期行动并不顺利,当我们被敷衍拒绝,当我们无功而返,我们想到的不是气馁,不是放弃,而是坚持。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之所以要行动,是因为我们要为网友的疑问寻求一个答案;我们要为公众疑问寻求公开答案。

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网络问政”;而“网络问政”的精髓在于有人“答政”。

作为特定的新兴媒体,不仅应提供一个信息公开的通道,更应主动承担起帮助“公众疑问寻求公开答案”的责任,推动公众、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让“问”更有针对性,“答”更有准确性。

我们之所以推出《直播车行动》栏目,要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网络执政推手”的角色。

《直播车行动》扎根深圳,以“直面深圳热点、关注网民关切、深入舆情现场、还原事实真相”为宗旨,是深圳第一档以网络舆情为主要跟进报道对象的新闻栏目。栏目报料线索全部来自网络论坛发帖或社交媒体。我们通过过滤、整合网友的“问政”内容,寻找被忽略的、有代表性的民意,进行深入调查,并向有关部门寻求“答案”,探求事实真相。

在这个过程中,记者始终以“深圳新闻网•记者”这个ID在论坛发帖,将调查的每一个环节公布在网上,让公众对记者的采访及政府的“答政”行为进行公开监督,实现“有效问政”。

每一篇直播车行动作品都融合“报料线索(网帖)”“相关部门”“跟进记者”“处理状态”“跟踪报道”等栏目项,连接网络民意与政府反馈,在进行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一个“闭环”,不知不觉中,那条政府决策与民意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小了。

截止2013年12月18日,我们共完成了226次行动。

有人说,互联网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拓展了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空间。我们看到,200多期的《直播车行动》在“笑纳”这些评价的同时,将网络问政对“准确性”的要求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准确,即是政府对民意的准确理解,也是政府对自身体制与政策漏洞的准确把握。准确的网络问政将能有效引导政府实现“善治”。

我们很欣慰,因为《直播车行动》在网络问政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现在“深圳新闻网·记者”ID已然成为了一个新的报料平台,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给此ID发来信息,表达他们对政府决策的困惑,叙述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平事,记者再有选择地对这些报料进行调查报道,将市民和政府相关部门带入我们打造的“互动场”中,或促成问题的解决,或帮助情绪的疏导,推动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有效的网络问政。

尽管网络问政的发展给予了百姓更广阔的政治参与空间,许多政府决策在强烈的网络民意的影响下改变了原有的轨迹,朝着更为亲民和人本的方向前行,但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政府的网络问政大多数时候仍处于被动“答政”的阶段,所谓的网络发言人,也更多停留在形式和概念的层面,不问就不答,问了敷衍答,网络问政变成了徒有其表的政治秀场。

深圳新闻网的《直播车行动》栏目在各方努力下做到了200多期,有过作为“问政推手”的喜悦,也有许多“推不动”的遗憾。有的政府部门面对公众质疑,选择的是躲避和漠视;有的政府部门仍停留在“网络问政”是分外之事、多余之举、额外负担的错误认识上。这些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政府工作的发展和推进,也导致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更多的困惑和误解。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期望,作为网络问政重要主体的政府,能够理性对待网络民意,变被动“答政”为主动“问政”,形成网上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长效机制,在与网民的交互问答中,在“网络执政”的理念推动下,与市民共建一个更为和谐、高效的社会。(王海婷)

编辑:王海婷

打印本页】【复制地址
延伸阅读
    扫描关注微信 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直播车行动》扎根深圳,是深圳第一档以网络舆情为主要跟进报道对象的新闻栏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