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意、有匠心的“创客”群体,对中国未来经济影响深远。作为创客产业链完善的国际创客聚集区,深圳正努力打造“创新之都、创客之都”。近年来,深圳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为方向,为“创客”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收获了不少成绩。“创客谈·谈创客”视频访谈,邀请深圳具有代表性的3名“创客”及2位专家,请他们交流各自“创客”生涯中的体验和对深圳建设“创客之都”的思考。

时间:2014年12月10日
地点:深圳新闻网3楼直播室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由深圳人才工作网、深圳新闻网联合举办的“第一资源--创客谈·谈创客”系列访谈节目。我是今天的主持人王晓婧。

近年来,深圳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为方向,为“创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深圳创客已经成为独特的创新标签。

在今年8月份,福布斯中文网首次发布了中国和美国各10位创新人物,在中国10位创新人物中深圳占5位,这不仅可以看出深圳在中国“创客版图”中的地位,也象征着深圳已成为国际的创客中心,并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创客们提供了展示梦想的舞台,也让创客们被更多人所了解。

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2位人才专家及3位深圳的创客共聚一堂,跟大家一起聊聊创客们与深圳的故事。

首先欢迎今天的嘉宾:

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赵宇波;

人才政策、创新创业政策之研究者林德昌;

深圳市乐美客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刘兴华;

赑玄阁公司联合创始人许磊;

SZDIY社区负责人麻雪蛟;

欢迎大家的到来。

首先,我想请大家分享一下,在你们的心里,创客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呢?

赵宇波:我觉得创客首先是一种精神,因为他代表着一种工程师的文化;二是由文化衍生,其实变成一种实践,现在在中国可能就像一种运动一样,它代表这样一种文化的标识。

林德昌:创客,一个字是创、第二个字是客,创代表有创意、创新、创业等等,本身创客有一个含义,最开始叫maker,就是制造者,还有有一个名字叫idea ask,就是出主意的人,最开始的来源在麻省理工,个人创业空间,他从这里面出来以后那就代表我把这种创新设置的理念作为实践者,那就把它真正实现,这称之为创客。

刘兴华:创客和之前的黑客、集客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技术很狂热,很大众的,创客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把创新的想法实现,也就是说从创客的角度来讲,整个创新的门槛是很低的,这和以往的时代完全不一样。

麻雪蛟:首先有一技之长的人,是走出家门的人,所以要跟外界广泛交流,要有一定的圈子或者植根于社区,或者在创客空间有它的圈子、有它的人脉,至于它是否创业,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但是玩的好的创客,我想创业机会还是蛮多的。

许磊:它的确是一种精神,并不是圈定某一类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这种精神。甚至那些年纪大的阿姨、老大妈,他们也可以有创客精神,这是很大的精神范围的方式。没有任何界限,这是很大的东西。

主持人:听完大家的分享,可以得出创客是一群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他们热衷开源、分享、创新、设计,用实践去创建更美好的生活。

那么近年来,深圳创新创业的氛围也是日益的浓厚,想请赵院长和林教授谈谈深圳创客热与深圳产业发展,和城市定位有着哪些积极的作用。

赵宇波:创客,林教授讲的创客渊源说的特别清楚,在我看来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关于国家在创新驱动,就是创新驱动到后来习主席谈到要培养更多的工程师,其实工程师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创新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因为以前我们讲技术创新,其实技术是非常抽象的东西,最后怎么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要靠一群能够落地的人。落地的人就是工程师,创客文化实际上代表了我们大家一种热情,要把原来很多好的idea、技术变成东西,这是创新驱动,过去中国在知识的积累还有制造业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上自然爆发的东西。而这从第二点来看,深圳过去在制造业是全国的中心,尤其是高端制造业,还有我们的电子行业等等,尤其现在最流行的智能硬件,都是以深圳为中心,深圳过去一直处在这样的工程师文化很厚重的城市,所以这也是他和全国各地不太一样的。一个是历史的机遇,就是中国爆发到今天,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深圳本身有好的基础,工程师在深圳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土壤,他可以通过自己其他的人脉、朋友,很快传出东西来,这其实是未来,不管是创业也好、转型升级之前很大的前奏,所以对深圳来讲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大家都有工程的意识,我们就不再谈单独的成果,一个文章、一个专利,最终人们都会关注把这些变成东西,这就是将来可以变成商品。创客再往前走,当然没人知道会怎么样,但是N多创客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就变成城市的文化,会带动整个产业,大家务实做东西的东西。最后如果再加上商业模式、基金,整体的推动,就会带动很多新的创新的产业。我觉得整体来讲,跟深圳过去历史的发展以及现在的定位是非常吻合的,而且中国就一个深圳,也许创客之都在深圳,也不太可能在其他地方发生,全国的创客都愿意到深圳来,正是因为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在创新驱动之前的一个真正的前奏,是来自于民间的。

林德昌:创客和深圳定位和产业发展有两个比较好的结合点,创客本身是创新的源头。深圳现在是要打造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靠什么?那么创客可能就是源头之一,不敢说是唯一,起码是之一,源头之一的话,创新从哪里来?就靠浮在民间的一个、一个点,也许某个点就冒出来了,就像土壤里面的豆芽,有的可能出不来,但是也往上冒,冒出来几个,深圳创新源头就来了。创客是深圳自主创新的源头之一。创客,我看了他们带来的产品,他们的产品与深圳的产业是非常吻合的,比如我们拿出来的电路板,是我们深圳六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IT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硬技术本身也是属于深圳的产业相吻合,还有创客的思想,我发挥民间的力量使不同的资源也好、人才也好,组成一个资源网络、社会网络,那么这种网络化的思想,除了我们平常英特网的网以外,还有创新网,可能也是创客网络的结点。由无数的结点连接起来,可能就与我们的创业、深圳的定位和我们深圳的产业发展能够比较好的结合起来。这点与院长这里吻合,能够符合定位和产业的匹配度比较高,而且有好的发展。

主持人:谢谢两位。听完赵院长和林教授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出创客们为深圳产业的发展也是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在座三位是深圳创客的代表人物,我们今天想了解下,各位为什么选择在深圳创业,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深圳有什么样的优势?在你们创业的路上,深圳的创业政策对你们都起到了什么支持和优惠?

刘兴华:我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是在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我硕士阶段包括博士阶段,都是直接在深圳这个地方,所以我很强烈的感受到深圳这种创新的氛围、创新的文化,做创客,我们在学校很早的时候接触到创客的产品,对创客的概念多多少少有些自己的认识。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在学校里面组织了创客社团,在当时做社团的时候我们发现两个现象,第一个是互联网,说实话在互联网时代创造出很多英雄、很多公司,但是互联网毕竟拘泥于虚拟世界,并没有真正改变这种实体的世界,我们感觉互联网去改变实体世界是大的趋势、大的方向。另外从每个人的角度,现在80后、90后,大家都有很多个性化的想法、个性化的需求,这些在之前的时代里是没办法满足的,但是现在有互联网、有这个手段,那这方面的需求就需要有人满足,两方面的因素结合,最后我们觉得做创客肯定是没错的,并且我们做的过程中发现创客做东西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可能就是说从0开始,前期要做很多铺垫的基础性工作,也就是80、20原则,80%的时间可能浪费在价值20%的层面上,功能性的开发只花20%的时间,他最后获得80%的价值。这也就是我们最开始决定要做开源创新的平台,我们的产品就是这么一个开源硬件的板子,我们的平台包括三个部分,开源硬件的部分、开源软件还有开源社区,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为创客服务,很多创客基于我们的产品做3D打印机、物联网、智能家居,包括机器人、儿童教育等东西都可以做。我们在线交流社区对创客来说是很重要的工具,他做小的机器人或者3D打印机,第一人做的时候很粗糙,他分享了之后,第二个人在第一个人做改进,第三个人、第四个人到一千个人继续做改进,这个产品就会做的很完美。一个小小的个人可以做出媲美于大公司开发的产品,这就是创客的魔力,在这个时代个人可以创新,在之前的时代个人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是没办法实现。创客给每个人创新的机会,我觉得这是我们做这件事最好的地方。

麻雪蛟: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有很好的包容性,包容性是创客最好的土壤。我09年创建SZDIY社区,现在已经事隔5年,里面的人来自哪个省份的都有,因为不同的背景,有很多碰撞,早已告别技术宅的状态,大家已经走出去了,开始交流、协作。现在空间,SZDIY空间人员很多,大家一起合作很多项目。深圳创客社区的氛围加速创客运动发展。源头是深圳的包容性,大家走出去,走出去发现有另一片天地,玩的非常开心,开心之余做出很多项目,如果这些项目和产业化结合起来的话,将会成为深圳下一张名片,而且深圳创客空间比较有名气的可能有三个,我们是第三个,还有很多创客空间正在成立,现在这个土壤有点发芽的感觉,我对未来创客氛围非常看好。

许磊:我讲一些我们切身感觉到的细节的方面,我们在先进院,他们给我们支持很细,细到一些很小的东西,团队如何组建,人员走什么流程,他们都会辅导我们,这得益于深圳政府的支持和各位前辈们的支持。我们除了做产品,还可以做发展。

主持人:你们在创业的路上,做创客的路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刘兴华: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目前创新的概念或者创新这件事,很多人在观念里面还是觉得大公司、大企业、大机构的事,可能和自己和每个人的关系不是很大,其实就是说创客这个事需要每个人参与,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是依靠大机构、大公司,创客这个事根本做不起来,这个是观念上的差距,这可能是目前所遇到最大的困难。我们目前的产品主要在国外做,其实我们在国内也在高校、创客圈子里面推,但是感觉目前大家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这个可能是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

麻雪蛟:我们遇到比较大的问题,因为不是公司,我们曾经试图注册社会组织,发现流程非常繁琐。注册下来带来很多额外的工作量,希望深圳创客之都的行动能够推动一下创客社会组织注册这些东西。帮助我们解决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林德昌:具体碰到什么呢?

麻雪蛟:要50个深圳户籍或者有暂住证,可能网络上很多人、社会上很多人,可能没有暂住证或者深圳户籍,还要有专门管理财务,社区是彼此开心没有责任的玩,很难派生财务人员,社会组织一旦注册下来的话,会因为财务、维护一些东西带来很多工作量,这样会让社区觉得没有人脉来维护,有点不方便。

赵宇波:社区是介于人和法人之间的形式,实际上你真的变成法人,反而就做不出社区了,大家在里面是自由的进和自由的出,变成法人以后,你要么有公司法、要么有国家其他法律约束你,那就不是社区了。

麻雪蛟:目前社区比较强大的生命力就是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如果限制我必须做半年的财务来管账,大家就会觉得我白天还上班,晚上我还记帐,觉得失去了当初的乐趣,就没有凝聚力。

赵宇波:目前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

麻雪蛟:目前没有合法的身份,给社区宣传带来一些障碍,我们可以和企业进行很好的合作,但是没有身份,他想赞助你也没办法,因为没有身份,不可能说企业直接给你钱或者捐物给你个人,这是障碍。我们想注册成为社会组织,但是还在权衡,就是注册带来的好处和带来不必要的工作,就是希望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给我们带来帮助是最好的。

赵宇波:其实不一定是负担,有法律框架,有助于把社区做的更大,包括有些事情、投资行为等等会更加的科学,目前就是完全一种自由的状态。你扩展性就会受限,因为大家全靠责任心,包括你们的热情在做,一旦你有法人组织的话,其实就会把这个给规范化,有助于你们把事情做的更大。

麻雪蛟:的确是,如果有一个合法的身份,比较有利于我们壮大。

赵宇波:考验你们的就是在盈利、非盈利等等去平衡。做着、做着有可能就失去过去社区的定义了。

麻雪蛟:社区是平台,如果盈利性强的话,和公司也没什么差别了,还让别人免费打工,就很难走的长远。我们的基因还是希望维护非盈利的状态。目前是比较好的状态,就缺合法身份,然后宣传的时候、扩张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阻力,如果维持现状可能没问题。

赵宇波:还可以挂靠,把社区通过挂靠,比如挂在我的院下面等等,这样挂靠以后很多事情就好办了,既维持第三方的中立性、公益性、自由行,同时活动的组织方面还可以通过法律形式的规范,专款专用大家有些协议等等,挂靠是可以考虑的。这样可以自由的进来,因为你还有工作,也不太可能全职做这个,如果全职做就会当作事业,你就希望财富增长等等,因为个人的诉求自然决定了你要把它当作事业做,不当事业就不能让他成为法人,否则束缚你个人未来,有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其实是相关性很强的。

林德昌:如果真的成立社会组织我担心另外一个问题,有很多约束、很多规矩,这种规矩或者约束会否扼杀创客创意的来源或者天性,可能会否有副作用,可能也得考虑。

赵宇波: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他们年龄越来越大,激情不再的时候,后面没有那么多年轻人和他一样有热情,那么这个组织可能会慢慢越来越小,就都有可能,这时候一定要通过一些办法挂靠在规范的组织上,然后同时成立类似委员会等等,就是几个人共治的局面,一个人退出,其他人再补充,管理模式上类似用委员会、理事会啥的,如果挂靠在标准的法人身上,这样两者的结构就完全可以做起来了。

麻雪蛟:挂靠相对于组织来讲还是有优势。

赵宇波:这样持续性扩展性就可以包吃住。

麻雪蛟:随着时间推移,创客年龄越来越大,可能是坏处,是一把双刃剑,在国外其实很多人退休之后才做创客,因为退休之后时间特别多。

赵宇波:但是不确定性增加了,一个组织的发展要在确定的治理结构中发展,董事会、理事会都是治理结构,做大的话,一定要顶层有一个好的设计,这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国内现在有很多联盟,产业创新联盟等等,这些联盟全是非法人结构,都不是注册,因为没法注册,联盟不能注册的,可是又非常多。那么这些联盟的存在就是考虑有一个挂靠组织,同时成立一个联盟的理事会,理事会有理事长等等,有秘书长,这样可以持续运营。至于资金的来源可以有捐赠、会费,但是挂靠在这里面可以单独设立账户,可以参考联盟的模式。

麻雪蛟:好,下去参考一下。谢谢。

主持人:赵院长的分享应该可以解决麻先生很多问题。在大家的分享这边,我相信你们的经验给了创客非常多的启发。在刚刚结束的2014高交会期间,深圳举办了创客之夜,还有深圳国际创客中心挂牌等多个活动,也是吸引了全国各地一千多名创客爱好者参加,我们可以看出深圳正在打造“设计之城”和“创客之都”,想请大家谈谈深圳打造“创客之都”的一些想法。

林德昌:怎么打造创客之都?可能涉及到我们创客在真正的社区运作或者个人的创新过程中会碰到一系列的困难,包括注册、人才,刚才讲的50个人才够注册社会组织,因为创客社区里面有些不在深圳或者在外地,都有可能。这就会涉及到一系列人才服务的问题,我们人才服务,深圳也有很多,国际自主创新示范区,源头除了刚才讲的创客的表现以外,它核心的东西还是人才。这种人才、这种服务怎么体现,我们产业可能有一个产业的链条,那么我们人才是不是有人才链条,我们创客可能是存在老百姓当中,可能是最开始的那一层,当然很多人会浮上来。深圳有院士、创新团队等等,但是对创客这种人才是否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使我高端人才、中端人才或者最基层的人才也能够有服务,我可能这种人才服务链条打造也是我创客之都需要具备的一个要素。除此之外,创客怎么样让他有土壤发展出来,现在大部分是自发的,政府做点什么东西?政府想打造创客之都肯定要做点事,不是喊起来的。要做点什么,那就是要挖土、有肥料、有场地,使土壤有地方放,然后创客的苗在里面长出来,土在哪里呢?可能就需要政府就现有的园区里面搞一些场地或者是你的研发资金或者什么资金能拿一部分出来搞创客资金或者创客资助计划,我可能就使创客的苗子慢慢发出来,发出来以后通过一系列的服务链条,使它服务好,可能慢慢就会长成一棵苗、很多棵数,成为创新的森林。

赵宇波:创客大的爆发式发展,除了刚才谈到转型升级到一定程度之后大家都有这种诉求,再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创客是去中心化,大家都非常对称和扁平,就是资源信息非常扁平化,这时候就没有中心,每个人都差不多,你在武汉,我在深圳,大家得到的东西基本上没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激发了每个人能够自己做点事情,就是每天获得那么多东西,我们做点什么,本身现在的互联网环境给创客提供了这样的土壤,然后信息量巨大,接下来就是个人的创新,像组织的创新,然后到产业的创新,最后到城市和国家的创新,其实是不同层次的。创客其实是如何让把个人的创新最后变成组织的创新,原来大家谈创新谈组织、谈区域,实际上创客里很多都是爱好,而且是工作之余所做的事,还有一种是把它当作创业,其实这都很难,就是创客和创业之间都有距离。一个人获取的信息很多,但是实际上他获取的信息最终形成的知识还是不够高,跟组织创新有距离,组织创新相对系统化,而个人的创新相对创意化,创意化的东西,即使你做出来也很容易被学习和超越。就是创客大家都做智能开关,其实100多种,没有一个可以具备太好的产业化的基础,不是因为创客水平不够,而是他所掌握的资源和资金是远远不足的,还有他们的知识是非常单一的。

这是DIY开始,到maker,是因为爱好,大家真的想做东西,想做东西是因为容易了,获取硬件或者获取免费的代码,甚至大家凑在一起的生态圈,现在太容易了。做东西的门槛降低,社会的创新门槛提高,大家都可以做,但是能变成产业的东西有限。我觉得这是前奏,在真正形成产业创新的前奏人人都有创新的思维,大家每天想、每天都做,这时候政府从顶层的设计上,其实应该更多的鼓励我们产业界去吸纳这些民间的东西,创造产业跟创客之间的桥梁。直接资助创客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创客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资助1000个创客有1个成功,100个有一个就很不容易。他本身就是自己玩一玩,并不是为了多么大的理想,资助产业、引导产业去吸纳很多创新的点子,构架这样的桥梁,就像我们过去把科研和产业之间的桥梁对接,架起来一样,更多的应该打造这样的中间平台,让很多人知道我的东西和产业的需求,和产业的距离,而不是凭着爱好。我们在中科院出来,他们做的更多是自由研究,就是凭爱好做研究,现在很多创客是一样的,他也是凭爱好做研究,其实这时候,在当今时代,大家对研究不能用研究员、教授定义,研究就是发现高价值的思想和技术的过程。创客干这个、教授也干,过去教授都不能创业成功,今天创客想成功也非常难,政府要干的还是中间环节,如何让创客的工程师文化和教授的研究文化,最终形成一个互动的,然后给产业提供支撑。因为产生大的价值还是要靠组织行为和社会行为,靠产业、企业。一个人可能只能赚10万元,但是产业中10万元创造1亿的价值,这个对全社会来说非常好,吸纳的更多,更多的创客有热情,我觉得应该变成闭环,疏导开,就单纯的比赛和资助只能让它泡沫化,疏导以后,会让创客的东西慢慢引导着和创新产生真正的联系。现在我认为创客的创意化,但企业是系统化的创新实践,这两者之间是有个gap,这是企业不愿意做的,创客自己没法勾上来。深圳有很好的基础,这块做的好的话,我觉得会产生爆发性的作用。

主持人:刚刚林教授、赵院长是站在专家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站在创客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有哪些是你们想提的想法?

刘兴华:拿一个具体的公司或者团队来讲,创客想真正从创客变成创业者可能中间要解决几方面问题:一是融资,可能就是说融资难,虽然现在有很多VC和投资,真正创客找到伯乐投他,政府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就是对资金这块给创客支持;二是深圳很多创客企业大部分目前还是面向国外市场,面向国外市场的时候,其实对于小的团队或者小的创业者,办理出口等,对小公司他对这些流程不熟悉,进出口资格等各方面,这些小企业、小公司所面临的问题。进出口这块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三是借着赵院长的话,创客的土壤,深圳的土壤虽然比全国厚一些,但是相对还是贫瘠的,想让创客的土壤变得更厚、更宽,需要政府在教育方面多投入一些,包括大学、中小学,包括中科院成立的创客学院等等都是好的尝试,政府可以把这些经验推的更广一些,这样创客的土壤可能更厚一些。

麻雪蛟:深圳创客之都可以考虑大力扶持创客空间,因为深圳有很多创客空间,但是生存状况还是蛮艰难的,没有一个能赚钱的。即使想收支平衡也很难,创客单拿出来一个力量,即使再强大,也无法完成很伟大的产品,或者创出很伟大的公司,只有把创客聚集起来,在创客空间一起协作,资源对接,然后各种创意、各种想法最终变成圆形,因为创客空间很可能有机会接触到投资的人,这样可能就离产业化更进一步。前提是怎么聚集在一起,一定要在创客空间,但是创客空间的生存状况目前看起来有点困难,希望政府扶持。

赵宇波:组织形式决定你的状况,因为投资者可能不会投,没有投的对象。政府也一样,如果没有合适的法人形式,政府没有办法资助个人,除非是人才计划等等,那这里面大家想支持,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这个载体对你非常重要,比如挂靠等等,我们可以讨论,用这种模式,借助相对官方的平台,和产业或者设计师搭建,这就完整了,这样做大是必然的过程,有人给你站台,你也有托,不管是资本界还是其他,都很容易在这里发酵。可能3、5个创客就有非常好的团队,因为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有自己特别好的想法,甚至在工作岗位都是集客,这样的人在创业公司都不容易找到。没有组织去把大家联在一块儿,大家就是玩,然后搞聚会。以前创客马拉松,你也参加过,因为结束之后可能就结束了,大家很热闹、很庞大,大家都希望价值表达,不一定赚钱,但是希望有人用。

麻雪蛟:创客不会拒绝自己的作品被大众接受,做成产品太艰辛,可能不太愿意做,但是有人助推肯定不会拒绝。

林德昌:政府的扶持还是回到赵院长提到的问题,政府目前的扶持对个人的扶持是有限的,很多是团队。一个是人才的扶持,对孔雀人才扶持最多是200万,但是对于孔雀团队就是8000万,具体到创客,你有载体的话,呼吁政府对创业或者园区,我们现在有一个孵化载体资助,他有一个专门的专项资助,就是孵化载体。我帮助别人创新创业的,园区也好或者孵化器也好,政府扶持,简单讲就是给钱。创客空间成立类似的组织,我有东西了,可能政府就能够有正常渠道支撑。

赵宇波:整体来讲,政府的资助是纳税人的钱,最终回归产业和回归社会,整个闭环的价值链,因为投1块钱希望放大100倍,价值链当中,创客要自我找寻准确的位置。如果创客的东西不能回归社会的话,那很显然,政府不可能资助的,因为纳税人的钱不能用在个人的爱好上,一定为产业、区域、社会、国家做贡献。这块做创客组织的人,要回归到大的生态圈中,我们要找到位置。现在大部分创客,我接触比较多,大部分创客不知道怎么定义,但是这个可探讨,定义清楚以后大家就有目标了,整个循环能做起来。政府第一个得创造环境,但是资助不能随便用,一定要取之与民、用之于民。

许磊:我们团队刚起步、刚发展,感觉最大的就是招人才,招募我们相同爱好的,或者是能达到共同要求的人才很难找,就算找到了,他个人能力OK,但是理念上和志向上还是有差。我们寻找过程中很痛苦,就跟谈恋爱一样,不断接触人、不断拒绝人,让人离开是很悲伤的。这块政府应该有这样的平台,在这种平台我们找过,也上过网,有些要求特别高,就是待遇要求什么的,我们作为创客团队真没办法支付得起。年轻的人的话,大家更容易凑在一起,凑在一起还是会面临刚才两位大哥说到的问题。更多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对我们来说是最薄弱的环节,像赵院长和博士说的,大企业和我们结合,企业盈利为先,很多结合的时候就把我们团队的一些东西拿走了,我们可能更需要这块的保护,这样号召更多的人积极的把企业和创客联系在一起。

赵宇波:你说了两个很有意思的不点,不仅仅是创客,实际上所有公司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一个是人才问题,因为整个深圳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匮乏人才的地方,因为我们的企业太多了,我们大学供应的量很有限,内地的竞争也很激烈,所以最后导致我们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火车头和火车之间都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就是缺少中间的骨干人才。因为孔雀计划找到的是最高端的,但实际上还有一堆绿皮车,高铁火车头和绿皮车的关系,中间缺少这个。不光是你,其实大量的民营企业都是这个问题,我相信你们都一样。这是一个问题,而且也是现状。我觉得这是政府可以做的,就是如何发动我们的资源做后备企业干部的培养,这是社会问题。还有知识产权的问题,知识产权的问题要看两面,我们的社会环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现在不够专业,包括创客自己对知识产权也没那么尊重,当然相互的,大家做的时候就是好玩就做了,其实并没有考虑这个。这是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作为创业或者民营企业,要想清楚一个问题,知识产权不是保护弱者的或者叫保护不住弱者,做创客到创业的距离,就是把爱好变成事业,这是人人都想干的事,我干的事是我最喜欢的。当你做成事业的时候,一百个知识产权都无法保护你,知识产权变现的过程是工程化的过程,工程化的过程要么自己开发出来,如果别人抄袭了你的东西,你可能要花精力打官司,穷人打不了官司,我们目前全国的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都不够官司用,而且一个官司可能拖个2-3年,首先会拖死这些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反而山寨的一打就仿别人,抄别人,这时候要有客观的认识。如何系统化的构造你的idea,如果你的idea很容易学会,如果变成商品以后,你的竞争力有限。别人比你资源强的迅速就会copy你的产品,甚至卖的更好,这是作为经营者要清晰的认识的。将来你希望赚到钱,那么你一定得让这个钱持续的赚,知识产权就不能作为你的依赖,可是你要有,一旦做大了,那么你跟别人之间就有了交换的,知识产权是干啥的?用来企业之间利益交换的,互相交换专利等,你只有手里有东西。知识产权像核武器,一般不会用,但是有了以后别人就有和你谈判机会。像三星和苹果之间等,没谁罚谁,最终都是和解,知识产权的作用和核武器一样。

主持人:谢谢各位的分享。有了各位创客和人才专家的建议,深圳建设“创客之都”的路上会越做越完善的。像现在大学生就业情况也是越来越严峻,如果毕业生们想在深圳创业的话,他们毕竟刚刚出来,可能没有接触过,没有什么经验,大家能不能分享一下,作为他们上走上maker的路,应该做些怎么样的准备,还有对他们的创业有些什么建议呢?

刘兴华:我们团队是从高校起来的,大学生毕业的时候下定决心做创客者可能就晚了,教育里面应该有创客内容,大学生下定决心做创客的时候,和自己在实验室鼓捣东西不一样。创客讲究几个东西,一是开放,我做的这个东西是开放的做的,而不是死抱着一个人做,它是累计似的创新,每个人创新一点,你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别人也在你的基础上,这个东西可以越做越好,这种交流、这种互联网的方式是很重要的方式,不能闭门造车。之前的大学生,一些创意项目都是闭门造车,最后做出来的是自己设想的需求或者自己设想的东西,市场认可度不是很高。另外大学生做这些创客项目的时候,要找到一个相对比较精准的定位,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做创客产品的时候,这个大学生大部分是功利心不强,都是从玩开始,玩了10个东西都没用,到公司就有用了。如果一开始就想做苹果手机一样的东西,那就有点拔苗助长。

麻雪蛟:大学毕业之后再决定做maker是有点晚,结合我的经历,深圳中学生还是蛮厉害的,有些中学生在我们社区很活跃,而且知识量非常够,你说什么话题他都知道,所以很厉害。这个问题是针对大学生,我建议多去创客空间走动,多了解。大学生没有在公司打工,没有走进社会,当时我们毕业的时候没有创客空间,打工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个人好厉害,这个人怎么这么厉害,我很崇拜他。如果大学生没有毕业,去创客空间可以找到这种机会,创客空间里的人,大部分人是公司里的全职工程师或者创业者,他们的知识量、他们的技术领域的专业度已经足够了,所以说大学生去创客空间绝对能收获很多,认识很多人,也有可能参与到一些项目,这样绝对会对他以后的就业很有利。

许磊:我觉得创客这个词就解释的很好,这个字用的很好,客,古代就有侠客,执行力一流,广交天下朋友。创客就是这样,我们不是闭门造车,我们不是单对单,是体系对抗体系。

林德昌:创客对大学生来讲首先要区分两个东西,一个创客、一个创业,大学生我了解到,因为我也在大学交一些课,我了解到现在才是大一,老师我大四之后要创业,怎么搞?我觉得第一个要了解创客和创业之间的区别,我个人认为创客更大的是从兴趣出发的,兴趣点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搞清楚我自己喜欢什么,然后我是否适合做真正的创客,如果真正要创业的话,创客到创业之间是有距离的。刚才赵院长也谈了,从创客到创业涉及到人才、涉及到资金或者涉及到政府怎么扶持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可能就是不仅仅是创客所要面临的,那么范围比较小一点,创业之间面积会更宽。如何解决创客到创业之间相关的资源、人才的矛盾,知识产权、人才,你是否可以寻求到政府的帮助。刚才赵院长提到很多深层次的含义,我谈一点浅一点的东西,比如知识产权,政府是有资助的,比如深圳有些区,比如南山区或者什么区,你申请专利,政府是有补助的。国外的可能补助你一万,国内补助你五千,刚好够你钱申请相关的东西,招人才也会组织相关的团队,高校或者去其他地方巡回招聘,也会给你资助。有的负担你的差旅费,有的收简历帮你筛选。这些操作层面,从大学生创客或者创业,那就需要了解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或者资源才能成为创客、才能成功创业。我怎么获得这些资源或者条件,再就是怎么用。这些可能都是需要我们大学生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他才能走到更远。

赵宇波:大学生要毕业了,毕业之后意味着要就业,其次是要有一份职业,他选择做什么的时候,如果做创客,我觉得有点不负责任,因为是一个爱好,爱好驱动的,或者做着玩,即使有用,但是这个时候哪里来的钱呢?他不是学习的阶段了,如果说做创客,可能就要考虑对大学生,把创客和创业要结合起来。对已经工作,他们有自己的职业、集客,可以当作爱好玩。创客本身就是大学生的创业,他如何组织队伍、同学等等,其实大学生创业是非常容易成功的一个群体,因为他没什么负担,就是没什么负担的时候,思想可以更开放,他容易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大家都没有太多的生活其他负担,他们都是因为这个,实际上最容易成功的就是三类人:大学生;创业已经成功的人士,不缺钱、没有负担的人;军人或者工人,体制内出来的,他们各自都有一定优势。所以大学生是很好的群体,大学生的创业和创客是合二为一的,不能拆开,拆开做创客就不负责任。对社会也造成浪费,培养N年优秀的学生,结果出来自己玩去了,干3年找工作都找不到。创业一方面解决就业,另外大学毕业阶段最容易找到志同道合队伍的时候,往往工作的时候再找志同道合的人士,大家有利益冲突、诉求,甚至一些原来的平台出生都不一样,所以大学生创业非常合适,当然不是说全去创业,应该有梦想,在那个时候没结婚、没有太多负担的时候试一试,然后和创客多结合,不一定有那么多好的idea,和创客空间、创客人士多交流,把更多的成果,甚至和他们合作,因为他们无法全职做,大学生拿他的东西,大家组成团队也很好,可以组成更好的成果出来。我觉得政府可以在支持大学生创业部分加点力,而不是支持太多的中小企业骨干出来创业,因为那种产生裂变以后会有副作用,对大学生创业是很好的模式。

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客和创业之路,我想为创客做了非常良好的指引。我相信深圳的创客们一定获益匪浅。我们也祝福深圳在建设“创客之都”的路上能越走越好。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看,再见!

      创客首先是一种精神,因为他代表着一种工程师的文化;二是由文化衍生,其实变成一种实践,现在在中国可能就像一种运动一样,它代表这样一种文化的标识......


赵宇波:创客代表一种文化的标识

刘兴华:现在的创客与以往有所不同

麻雪姣:创客必须走出家门

      深圳过去一直处在这样的工程师文化很厚重的城市,所以这也是他和全国各地不太一样,工程师在深圳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土壤......


赵宇波:创客在深圳容易找到自己的土壤

赵宇波:深圳是全国制造业中心

林德昌:创客产品与深圳产业非常吻合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有很好的包容性,包容性是创客最好的土壤......


许磊:政府的支持很给力

麻雪姣:深圳的包容性是创客最好的土壤

刘兴华:深圳创新氛围浓厚

      创客这个事需要每个人参与,如果我们只是依靠大机构、大公司,创客这个事根本做不起来,这个是观念上的差距....


刘兴华:找到伯乐难融资难

许磊:招人才好像谈恋爱

麻雪姣:创客社区没有合法身份

      政府在顶层的设计上,应该更多的鼓励我们产业界去吸纳这些民间的东西,创造产业跟创客之间的桥梁....


赵宇波:让工程师文化和教授文化互动

林德昌:打造人才服务链

赵宇波:组织应当做好顶层设计
2004年6月

深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成立

深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2004年6月成立,是经深圳市民政局批准设立的,由在深设立的各市、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园区,以及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组成的,以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为业务主管单位的社团法人组织。

2005年3月

深圳青年创业基金启动

“力劲青年创业基金”已经开始启动,该基金专门用于资助深圳青年创业培训、奖励及提供启动资金。据悉,基金中的资金只有在创业青年选好项目后才能向其提供。创业成功后,创业者还须将资金返还。这笔资金将继续用于扶持他人创办企业。

2008年7月

首届创新南山“创业之星”大赛

创新南山2008“创业之星”持续两个多月的大赛落下帷幕。在当天诞生的“创业之星”10强企业不仅可以分获50万以内不等的政府扶持资金,其中3家企业的参赛项目获得投资方现场签约。

2008年10月

深圳高新区国际孵化器建立

深圳高新区国际孵化器建立于2008年10月,是深圳市高新办为进一步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引进境外先进技术,提升园区企业的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2009年5月

首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启动

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由深圳市政府和中国技术创业协会联合主办。作为我市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激发创新创业活动的一项全国性创业大赛,为深圳未来筹备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企业和项目。

2010年8月

3大新兴产业首批扶持计划出台

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深圳下达了首批10亿元的扶持专项资金,共有269个项目入选,平均每个项目可获得资金近400万元。其中,生物、互联网产业单个项目最高可获500万资助,新能源产业单个项目最高扶持1500万。

2011年

深圳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

从2011年开始,在未来5年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业创新,吸引带动10000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实现人才资源配置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高端化、高匹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

2012年4月

第一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牌子授予深圳

2012年4月25日,田力普(右)将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第一块牌匾授予深圳市,并与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2012年7月

《深圳市中小企业创新帮扶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为了落实许勤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中小企业创新帮扶行动计划,扶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的任务目标,进一步加大企业服务力度,我委制定了《深圳市中小企业创新帮扶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12年11月

《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发展的若干措施》

我市于2012年11月颁布了《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大对孵化载体的财政投入力度。

2014年5月

国务院批复深圳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了!”市长许勤高兴地宣布了这一好消息。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4年11月

深圳市国际创客中心揭牌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与南山区签署共建“国际创客中心”合作协议,同时联合德国史太白大学国际创新学院共建“中科史太白国际创客学院”并挂牌,旨在加快建设“深圳国际创客中心”,扩大深圳市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创新资源。

2014年11月

《全球创客深圳宣言》发布

深圳发布了《全球创客深圳宣言》。深圳全力支持全球创客发展,每年“6·18”举办国际创客周,建设国际创客空间,盛邀全球创客领袖共建开放创新实验室,以本地先进制造,携手全球创客,共建属于世界的创客天堂。

2014年12月

福布斯第五年发布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 深圳第一

福布斯连续第五年发布中国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榜单包括25个最具创新力的中国大陆城市,其中深圳名列第一。

2015年1月

李克强视察柴火创客空间

李克强总理4日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创客”概念源自国外,意指将与众不同的想法变成实物的人。空间创始人说,柴火寓意“众人拾柴火焰高”,成立4年已经吸引1万多人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