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3月4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陈圆圆)3月的光明惠风和畅,深圳实验光明学校——光明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0多名建筑工人戴着口罩,有条不紊地开展作业,焊接声、切割声、锤打声等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今年9月,该项目的两栋小学部教学楼将交付使用。
深圳实验光明学校的建设项目现场的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只是光明区310个项目工地的一个缩影。
2月20日开始,光明区各大工程项目陆续按下复工键后,迅速进入复工快进模式,截至2月23日,全区310个工地已复工307个,基本实现“能复尽复”,复工规模接近100%。这310个工地项目,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工地190个,应返岗总人数8671人,已返岗7284人,占比84.00%;社会投资项目工地120个,应返岗人数19013人,已返岗13765人,占比72.40%;全区310个工地已返岗总人数21049人,占比76.13%,“满员复工”进入快进模式。
深圳实验光明学校项目工地,工人们有条不紊地作业。
打出“组合拳” 防疫复工两不误
如何平衡好安全复工和防疫这个两难问题,是目前大部分项目工地面临的最棘手问题。进入施工区的建设人员,需佩戴安全帽、戴口罩、量体温、双手消毒、作登记,经过一套复工防疫“标准动作”后,深圳实验光明学校建筑工地的工人便开始作业了。“为了确保防疫和施工双安全,我们做了大量的保障工作。目前,项目已经恢复施工,到岗工人达到了200多人,与春节前基本持平,项目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各班组已经‘开足马力’,我们有信心按原计划交付使用”绿地集团深圳实验光明校区项目负责人李涛文告诉记者,自2月20日复工以来,返岗的建筑工人均已自行上报了过去14天的行程,项目组每天做好生活区和施工区的消毒工作,工人就餐采取错峰制等,同时加强科学防疫的宣传,确保防疫和复工两不误。
“您好,先测量一下体温,再做个登记。最近有没有发烧、咳嗽的情况……”这是深圳轨道6号线支线每一名工人进入施工现场时最熟悉而亲切的声音。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6号线支线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区,全长6.13公里,共三站四区间,合同工期1735天。由中国交建成立总经理部,下设两个工区,分别由中交二航局和中交二公局承担施工任务。据改项目相关负责人张亮介绍,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地铁工地尽快、有序复工,项目部制定了系列防控措施。对拟进场人员14天内活动轨迹进行摸底排查,确保无重点疫区出入史或接触史后同意返岗,对所有返岗隔离人员实行“军事化管理”并建立“一人一档”,隔离观察的同时组织专业机构对返岗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目前已累计243人通过核酸检测后正式复工上岗,同时对施工人员的健康状况跟踪,最大限度提高防控效果,降低感染风险。项目部针对节后返岗人员设置了142间集中隔离观察点,严格执行全封闭隔离、互相监督,专人管理、全面覆盖、联防联控的防控网格化管理模式;并派专人派送一日三餐,测量体温,杜绝隔离人员外出,减少交叉感染,阻断疫情传播。
早在2月初,光明区就制定了《光明区工程建设领域建筑工地复工指引》《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建设工程复工扩产的专项措施》等政策文件,精简复工材料和流程,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环节,在严格检查返深人员信息,确保无重点疫区旅居史等前提条件下,加快推动工地复工。“针对复工过程中的困难,我们灵活采取临时容替等工作机制,对工地管理人员无法到岗的,允许临时指定同等或以上资质人员替代履行相应职责。如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因项目安全主任为湖北人无法及时到岗,我们同意指定同资质人员临时替代,保障了项目顺利复工。”光明区住房和建设局工作人员姚志涛介绍,区住建局还指导施工单位合理筹划和科学安排施工工序,在现有工人基础上合理分部开展施工作业,确保工地尽快全面复工。
此外,光明区还组织制定建筑工地防控组和疫后恢复组工作方案,明确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市区一体、属地服务”的工作机制。为及时扭转工地复工率低、各单位、各街道立即开展“攻坚行动”,确保完成 2 月 23 日全部复工的目标。在各街道的快速响应、全力推进下,在住建局、水务局、城管局、工务署等职能部门的大力协同下,全区复工率短短四天内实现了从26% %到98% 的飞跃。
深圳轨道6号线支线项目,医务人员为工人采取样本做核酸检测。
精准施策 助“满员复工”
深圳实验光明学校项目位于光明区牛山路与碧眼路交界处的,毗邻新城公园,是光明区委区政府打造区域教育高地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现场展板显示,该项目定位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规模为54个班,2520个学位,项目用地面积28608.6㎡,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及辅助用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微格教室、运动场馆等。计划工期为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原计划为2月1日复工,因疫情的影响推迟到2月20日复工,复工当天仅有50名工人返岗,到3月1日,我们已经有200多名工人返岗了。我们有信心把耽误的工期‘抢’回来。”李涛文介绍,复工初期工人紧缺,项目建设推进缓慢,用工和复工陷入两难,他便将困难反馈给区相关部门。区相关部门在了解到项目的用工需求后,经过区用工平台精准“配对”,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人。但当项目组与符合条件的对象取得联系后,交通问题又摆在眼前,受疫情的影响,多地暂停了城际交通,没有交通工具工人们仍然无法到岗。在得知项目组的困难后,光明区相关部门派专车到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把工人们接来光明,帮助项目组顺利复工,到3月1日,深圳实验光明学校项目已基本实现“满员复工”。
“ 2020年是项目土建工程的‘收官之年’,项目本着‘以盾构为主线、附属同步跟进,站后提前进场’为原则,部署全年施工任务。”张亮告诉记者,为抢抓雨季前的施工黄金季节,通过为返深劳务人员包机包车、现金奖励、路费报销、租车接站、核酸检测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劳务人员返深复工的积极性和速度。截至目前项目人员已到岗628人,管理人员已到位202人、到岗率98%,劳务人员已到位429人,到岗率95%,已具备了各工点全面投产的管理需求及劳动力需求。
记者了解到,针对工地劳务用工不足问题,光明区建立了区劳务用工信息共享平台,重点采集各工地劳务班组信息,协助各总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联系对接,解决工地用工困难。目前,光明区已包车接回返岗劳务工超3000人。
在光明区310个在建工地基本实现全面复工后,针对复工后务工人员返岗较慢、工期紧张等困难问题,为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加快实现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落地落实,助力光明区经济稳步发展,光明区建筑工地防控组从压实区住建局房地产项目、水务局水务工程项目、工务署政府投资项目及各街道小型工程等建设单位和区工信局重大产业项目、更新整备局城市更新等归口负责单位主体责任出发,制定印发了光明建设工程项目“满员复工”三举措,无论重大工程还是小型工程,无论市管工程还是区管工程,无论政府投资工程还是社会投资工程,全部纳入“满员复工”范围,并进行督查督办,吹响建筑工地“满员复工”冲锋号。
深圳轨道6号线支线项目工地现场。
纾困解难 确保复工与原材料双保障
疫情期间,光明区为华星光电T7 等重大项目开具介绍信,请劳务人员返深途经的各地方政府、路政交通等有关单位予以放行;主动担当履责,为省管赣深高铁项目解决复工批复问题并提供防疫物资;积极协调街道办和相关社区,为开立医疗大厦、灵星雨大厦等项目解决劳务人员返深后的社区出入问题;协调光明交警大队加快乐府广场等项目出入口开通申请复核,推进乐府广场项目提前一周复工等……光明区采取特殊问题特殊解决,针对工地复工方面的其他问题,区相关部门主动做好系列协调服务。
据介绍,为加快复工工作进度,住建局组建了 8 个专职工作小组、3个专业小组,成立 5 支党员先锋队,将全部工作力量下沉到工地一线,建立“工地网格”,对各类建筑工地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项目明确一名网格负责人,主动上门对接协助完善各项防控措施,积极宣讲最新复工政策,驻点指导疫情防控和工地复工工作,已累计出动 4000 余人次。同时,积极统筹协调水务、交通、城管、工务署等部门参照开展网格化管理,实行专人专岗、分片包干,确保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相关工作要求能第一时间部署到位、落实到位。
实现“满员复工”后的深圳实验光明学校项目组又面临了另一个难题——原材料紧缺。“因疫情的影响,在复工初期,很多项目工地上下游产业仍未复工,原材料无法正常供应。”姚志涛告诉记者,针对工地建筑材料供应不足问题,光明区住建局从建材供应源头入手,提前协调振惠建、晋荣投资等 4 家混凝土供应企业全部复工,最大产能恢复至 4000 方/天。 此外,光明区多方筹集紧缺防疫物资,尽可能地保障重点项目需求,目前已累计发放口罩10000余个、电子体温计 94 个、手套 1000 双、免洗消毒液 254 千克,确保特殊时期工地防疫物资的有效供应。
深圳实验光明学校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