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11月12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刘屹龙 通讯员 余巍)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福田区教育局聚焦民众关切,先行先试,创新思路推出“双十工程”举措,即建设十所高科技预制学校和十所永久学校,可新增学位逾31000个,有效破解学位难题,并推动福田教育向内涵式发展、向优质升级,实现福田教育向“学有优教”转变,打造更具软实力的“文化教育中心”。
区教育局把为民服务解难题作为主题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福田学位需求爆发式增长问题,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心声,创新思路推出“双十工程”举措,打破传统建筑工艺和以往建设审批的局限,坚持“扩规模”和“提质量”并举,探索实现可持续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扎实办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践行初心使命。
聚焦民需,深入调研认真检视谋发展。区教育局坚持把主题教育“深入调研破解难题、深刻检视找准症结”贯穿在工作中,为破解学位制约瓶颈问题,局领导班子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倾听一线声音,全力挖潜学位,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学位的需求,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调研发现,辖区户籍人口由2008年的56.22万增长到2018年的104.22万,十年间增长85.4%,而同期新改扩建学校学位增量为1.82万个,增幅仅为20%,人口增速远快于学位供给增速;福田面积仅占全市总面积4%左右,但小学在校学生约占全市在校小学生的10%,2012-2018年,福田区义务教育阶段缺口数排全市第二,学位紧缺度全市最高。区教育局认真梳理调研情况,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围绕“打基础、利长远”,打好制度设计、学校建设、政策规范“组合拳”,击破传统建筑工艺和以往建设审批的局限,创新思路推出“双十工程”举措,扭转福田区学位供给特别紧张的局面,探索实现可持续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以更大步伐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以更新的理念促进科技赋能教育。
创新路径,“双十工程”为民服务解难题。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区教育局聚焦民生关切,聚力破解学位难题,结合福田实际,打破传统建筑工艺和以往建设审批的局限,创新思路推出“双十工程”举措,以实际行动全心为民服务,解难题、做实事、办好事。一是建设十所高科技预制学校。采用全国领先的轻钢结构装配模式建设高科技预制学校,在确保使用安全的基础上,将等量学位学校的建设周期从3-5年缩短至半年,实现短期内学位供给能力提升。目前,福田区已建成新沙小学、石厦学校小学部、梅丽小学、梅林小学4所高科技预制学校,共提供4365个学位;另有园岭高科技预制学校正在建设,完工后可为福田区提供36个班级共1620个学位;其余预制学校预计在2020年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届时将新增学位1.5万个以上。二是建设十所永久学校。通过对现有及未来学位需求、辖区教育用地和学校建设规划进行全面梳理和论证,突破学校建设层高限制、容积率限制等“卡脖子”审批条件建设永久学校,落实永久校舍建设与需求匹配。目前正在抓紧梳理相关地块,预计新增学位1.6万个,合计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
先行先试,福田教育先行示范当尖兵。区教育局将主题教育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融合,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敢担当热情,加快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面推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打造大湾区教育品牌,争创全国基础教育发展先行示范区。区教育局坚持以“扩规模”和“提质量”并举,多举措推动福田教育从外延向内涵发展,从均衡向优质升级,实现福田教育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推进联盟化、集团化、学区化发展,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将“双十工程”学校纳入优质学校集团化管理,提前谋划、精准施策,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引培并举、打造优质师资队伍,构建特色课程,借力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福田区智慧校园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名校+”“联盟+”等战略,成立城中村学校品牌创建联盟;依托区教科院的智库科研力量和优势兴办区教科院附属小学、中学,打造教科院附属学校品牌;将新开办的红岭实验小学纳入红岭教育集团管理体系,探索多元体制的法人治理结构等,促进学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推动福田教育从均衡向优质升级。面向全国成功举办了以“课堂革命·福田表达”为主题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智能教育、校园足球等9场课堂展示活动,线上线下观摩人次逾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