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委大院大门口,有一座青铜雕塑拓荒牛。 ——题记 1 ”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崛起为一座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对这个城市的介绍,大多都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在中国城市化高歌猛进的征程中,没有哪座城市能够替代她的样本意义,因为她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好的缩影。 1979年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 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 从此,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肩负起在这场伟大实践中“先行一步”的历史重任。 深圳国贸大厦——这座当时的全国“第一高楼”共有53层,高160米,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大厦在1982年10月开始动工,从十五天一层,七天一层,到后来六天一层,五天一层,四天一层,最终以“三天一层”的速度于1985年12月宣告竣工,历时仅37个月。 这不仅刷新了工程的全国纪录,也诞生了”深圳速度”这个热词,而且成为“创造奇迹”的代名词。 40年来,从“深圳墟”到“商业旺区”的东门老街,从“土丘荒地”到“电子名城”的华强北,从农场到“世界级度假旅游区”的华侨城,从水泥路到城市坐标轴的深南大道…… 可以说,深圳的发展建设浸透着一代代改革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政治勇气,更见证了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一个小渔村的位置可以有多高?她——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以其平均70至120米的海拔标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高地。 2 深圳初创时期,一张白纸,基础建设几乎为零。基建方面只有一个不足五百人的宝安县建筑公司,没有承建较大工程项目的能力。 1979年9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解放军基建工程兵近两千人组成先遣团开赴深圳,拉开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特区的帷幕。 当时的深圳极其荒凉落后,除了罗湖东门老街有又短又窄的马路、少量破旧的房屋外,多数地域萧条破败,荒无人烟,废弃的农田荒草没腰、鼠蛇窜行。整个深圳只有30多万人口,原特区内只有2万多居民,但是工程兵连同家属约有4、5万人之众。干部战士们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毗邻香港的深圳,连内地普通的县城都不如。 部队进入深圳第一天,在地上挖坑支锅,露天烧饭;没有水,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去运;没有菜,他们自己种;蚊子咬,就让它咬,麻木了就好了;没房子住,就用毛竹搭起了竹棚,一住好几年,竹棚冬不挡风、夏不避雨,冷时睡觉打哆嗦、热时像蒸笼。 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没有影响这些年轻的军人正如拓荒牛一样,在荒芜的大地上开垦出了一个美丽的春天。 从深圳第一栋高楼——深圳电子大厦,他们建起了高层、超高层建筑上千栋;参加了福田中心区、深圳机场、盐田港码头、皇岗口岸保税区等众多项目的施工;完成了北环大道、滨河大道和深圳体育场馆、南山高新区、西丽大学城、人民医院等基础公共设施建设……高楼像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这座城市不断长高长大。 同时,基建工程兵部队输送到全市各单位的官兵有八千多人。例如,市纪委成立初期,集中从部队选调37人,占当时全市纪检队伍的四分之一;基建工程兵部队调入全市公安战线有一千多人……他们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外,深圳的创业大军里还有那些基建工程兵数量众多的干部战士,他们创办或管理着一些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企业。其中,有华为的任正非,有华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光伟等等。 除了他们,当然还有更多的拓荒牛。正是这些人,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一步一个脚印,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开垦成了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 3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 深圳的沧桑巨变证明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的今天”。一如,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正如10月24日深圳莲花山下,习主席在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说的:”40年来,中国发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既然是越走越好,为什么不继续走下去呢?即便我们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要在继续走下去中加以解决、加以克服。” 也正因为此,对于十几亿中国人而言,“要不要改革”的提问,才会得到不容置疑的回答:“坚持改革开放”,才会成为40年不变的呼声。 回望过去,邓小平同志发出“不改革死路一条”的大声疾呼,中国在困顿中踏上改革开放之路,又在接续奋斗中让这条伟大的道路不断向前,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展望未来,习主席向世界宣誓: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改革未有穷期,中国还在路上。 实践证明,我们走改革开放这条路是一条正确道路,只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再接再厉,必然创造出新的更大奇迹。 中国军人作为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建设者和守护者,要继续坚守和发扬这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作者:董安举、戴上程;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