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暂行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有外电惊叹道:“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38年披荆斩棘、砥砺前行,38年跨越发展、沧桑巨变。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拥有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成为我国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从1980年特区成立时的2.7亿元到2017年的2.24万亿元,深圳GDP以年均23%的增速,跻身全球城市30强。
特区建立前深圳人均GDP只有606元,如今已突破18万元,居内地各大中城市首位;进出口总额高达2.8万亿元,占全国1/10左右,出口额连续25年居内地城市第一;万元GDP能耗、水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8,速度与质量双提升,发展“颜值”佳、“气质”优、“含金量”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试验田、排头兵,深圳刷新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对深圳的发展作出高度评价。当年,亚洲四小龙以10%左右速度腾飞了20年,已令世人啧啧称奇。如今,深圳经济以23%的高速度翱翔了近40年,更是创造了世界罕见的“深圳速度”。
深圳用自己的发展奇迹证明了改革开放是一条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向全世界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更同改革开放命运与共。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深圳奇迹”是其最好见证。改革开放的40年,是深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路的40年,也是深圳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40年。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率先冲破计划经济束缚,开展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等多个领域率先破冰,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87年,深圳颁布《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成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准生证”,华为由此起家。
1999年,深圳取消荔枝节,改办高交会,开启经济转型升级,如今市值已过5000亿美元的腾讯正是在那一年获得第一笔220万美元的投资;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成为众多创新创业者的“梦工场”,截至2018年4月,全市有商事主体近320万户,拥有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7家世界500强企业,并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当前,深圳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创新,是深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韩国、以色列水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8%,成为全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高度重视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让深圳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岁月更替,改革开放一脉相承,创新发展一往无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赋予经济特区“改革开放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实干家”的战略定位,强调“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抱着舍我其谁的信念、勇当尖兵的决心,深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在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带动作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方面率先突破、做得更好。
抢抓“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商环境改革等,继续在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窗口”作用,在创新发展中发挥“排头兵”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区”作用,深圳必将把特区“金字招牌”举得更高、擦得更亮,书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