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焦点新闻>时政要闻>

在这里,我们读出中国信心!

条评论立即评论

在这里,我们读出中国信心!

分享

今天,距离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设立,已走过38年。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经济总量只有香港的千分之二,到2017年年底,深圳经济总量达2.24万亿元人民币,接近于香港的2.3万亿元,成为中国大陆人均GDP最高的城市。

38岁,近不惑。面对风云变幻,今天的深圳,更加成熟而自信。

往前看,40年风雷激荡的伟大变革缔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往后看,中国站在新的历史坐标:明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3年后的202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当西方媒体频频质疑、唱衰中国经济之时,我们始终坚信,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我们创造新的奇迹。

咬定青山不放松:从惊天动地的鼓声中走出中国信心

40年,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在这40年举世惊叹的能量里必然蕴含着某种永恒。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观念的创新是创新之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冲破思想的藩篱到凝聚共识和力量,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在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探索中,中国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坚定前行。

邓小平同志的话振聋发聩: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方向笃定,精神绵延,境界宏阔。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京外考察,就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在深圳莲花山,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万千:“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在深圳版图上,蛇口尤为特殊。

39年前,蛇口炸响了深圳“改革开放第一炮”,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未来世界500强企业破土而出;3年前,蛇口与前海以自贸区挂牌成立为契机,再次登上中国改革开放舞台的最前沿。

一个字是“闯”,一个字是“创”。在深圳史志办公室主任杨立勋看来,闯就是制度创新,创就是科技创新。过去深圳是边陲小镇,要地没地,要人没人,劳动力都跑光了,十户九空。当时深圳没有水电工,整个宝安县就一名工程师,人才没有、水没有、工业基础没有,靠的就是市场体制的改革,面向全国全世界配置市场资源。

走进前海,高楼林立,绿树成荫。5年间,从一张白纸到最美的图画,前海片区经济总量以千亿能级持续提升,税收以年均170%的速度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年增长率超过200%,作为特区中的特区,累计推出364项制度创新成果,成为新时代制度创新的典范。

俯瞰深圳湾,巨轮穿梭,烟波浩渺。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接近纽约湾区,远超旧金山湾区;进出口贸易额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约4.5倍。粤港澳大湾区16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深圳培育了6家;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深圳就拥有1万家。

很多人不解,硅谷等世界创新中心云集了众多名校,但在缺少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土地上,深圳却孕育出全国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孵化了华为、腾讯、大疆等明星企业,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这背后究竟靠的是什么?

回望38年的沧海巨变,从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到科技创新,有一条主线始终贯通——锁定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重点建立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机社会。

“找市长不如找市场。”深圳发展到今天,主要的推动力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深圳最大的无形资源和最大的软实力,它像一块磁石,把所有资源都吸引过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是深圳乃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信条。

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今年深圳的科研投入较2017年翻了近一倍。自2008年以来,深圳制定出台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率先发布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建立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形成覆盖自主创新体系全过程的政策链。

比亚迪品牌传播总监魏星透露:“比亚迪电动大巴已占据美国市场的80%。不久前又拿到泰国市场1000辆电动出租车的订单,这是海外地区最大的电动出租车订单。比亚迪拥有超过2万名研发人员,累计申请专利数超过2.2万项,已授权专利1.4万项。比亚迪巨大的技术沉淀就像是一个技术鱼池,能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打捞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大鱼。”

无数创新型企业构成深圳最富活力的细胞。深圳民企驱动了94%的研发开支,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的8024件增至2017年的20457件,年均增幅超过20%,约占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

今天的深圳样本,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为中国GDP作出的重要贡献,也不止于为世界500强贡献了更多中国企业,更告诉我们,如何从跨越发展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以更大格局审视今天的世界与中国,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笃定。

不畏浮云遮望眼:在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收获中国信心

回望40年的跋涉,在一系列重要历史关口,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止。今天,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定地相信: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走进中广核深圳总部,“一次把事情做好”的企业标牌格外醒目。中广核新闻宣传处处长黄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世界最早建设商业核电站的英国,中国的核电企业正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中广核正在推进中国自主先进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接受英国监管机构的审查。审查完成后,“华龙一号”将在英国布拉德韦尔开工建设。

自信,是厚积薄发,更是创新的远见——

曾亲历英国欣克利角C项目最终投资协议签署的黄超说,这是英国20年来首个新建核电项目,建成后将满足英国7%的电力需求。整个施工现场面积相当于245个足球场,是当前全欧洲最大的建筑工地。高峰期,每天有5600人参与现场施工。

目前,布拉德韦尔B核电项目也正在开展地址勘探。“布拉德韦尔B项目是中国企业首次主导西方发达国家核电项目,将实现我国自主核电技术向西方发达国家输出的突破。”黄超说,这将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窗口,真正实现核电技术“造船出海”。“借船”和“拼船”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历练,只有自主技术走出去,实现“造船出海”,才能带动装备制造业最大程度走出去。

自信,是理性研判,更是沉着的应对——

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销售量达到71328辆,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早在几年前,比亚迪提前在海外进行本土化布局,让风险减到最低。“我们提前在美国本土建立了电动大巴工厂,大部分的原材料从当地采购,消减了关税浮动的风险,同时为当地提供了近1000个就业岗位,并与洛杉矶工会签署协议,成为北美地区首个加入工会的电动大巴生产商,为当地所有员工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和福利。”魏星说。

自信,是精准发力,更是方向的笃定——

很多时候,方向比力度更加重要,若方向差之毫厘,即便力度再大,也只会谬以千里。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始终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今天,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需要以更大视野和格局谋划新一轮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殷殷嘱托——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这是开创新局面的目标期望,也是打开中国经济动力源泉的钥匙。今年上半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146亿元,增长8.3%。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2111.99亿元,增长9.6%,新材料产业增长8.8%,生物医药产业增长23.8%。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金融和物流业对GDP贡献达50%以上,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深圳样本”。

千磨万击还坚劲:在创新文化的沃土中锤炼中国信心

6月12日,巴黎和平大街9号,TTF高级珠宝世家开业。这是法国高级珠宝聚集地巴黎旺多姆广场地区自18世纪以来第一次迎来源自中国的高级珠宝品牌。

走进深圳TTF设计基地,高级定制珠宝创始人吴峰华正在和设计师研究宋代美学风格在设计中的运用。受宋徽宗《芙蓉锦鸡图》的启发,他们设计的胸针将用鸡冠处的耀眼黄色钻石彰显锦鸡的雄伟。

在国际品牌占据主导的今天,中国的珠宝品牌走向世界更要苦练内功,没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就难有做大做强的底气。“我们用了10年研究设计风格,用了10年研究工艺突破,我们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吴峰华说。

“10年,对你来说会不会太漫长?”面对记者的问题,吴峰华目光笃定,“要做好就要坚持”。

在他看来,虽然现在面临很多挑战,但相信坚守宋代美学,创新工艺设计,一定会有收获。下一步,需要更多政策支持,要更快打通融资渠道,减轻企业负担,让更多企业专注于创新。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对创新的坚守与韧劲。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坚信,不能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

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静谧的花园式园区里,黑天鹅在水里优雅地昂头。这里是华为总部。最近一期IDC排名显示,华为手机国际销售总量正式超越苹果。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今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2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每年把150亿~200亿美元研发费用的20%~30%用于基础研究的华为,努力成为5G技术的领导者。

在华为总裁任正非看来,重大创新是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技术突破,没有大量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据统计,近10年华为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3940亿元。2017年华为研发人员约8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研发费用支出为897亿元,约占总收入的14.9%。“持续研发投入占到营收的7%,拥有超过1000项自有知识产权,这是握在手里的自信”。

华强方特高级副总裁尚琳琳谈及当前出口形势时说,强大的创意和研发实力,大量自有知识产权的积累,让方特在市场上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方特原创的《熊出没》等动画电影以及特种电影集成套设备持续出口,覆盖美国、意大利、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力不断攀升。营收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达11.6%。

创新是勇气和智慧,也是生态和文化。创新的背后,是理念的先行,是改革的沃土,更是执着的坚守。40年改革开放,深圳从第一个吃螃蟹到深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规律,一个个亮眼的创新故事让这个年轻的城市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今天,走在创新前列的企业正在思考中国标准的引领力——

“目前国际核电市场通行的是美国和法国标准,中广核正在按国家的要求,研究系统的中国标准。中国标准的推出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核电发展的水平,助力我国建设核电强国。”黄超说。

中国的创新形象正在被世界认可和熟知——

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表示:“深圳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苹果有一个很大的制造基地在深圳,我们的研发中心也已落户这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评价,深圳对于中国,就像硅谷在美国的角色。这里的发明发现能够影响中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当然这一影响力比硅谷对于美国、对于全世界还要大。下一代数字化发展的响亮品牌将会从这里走出来。

这是新时代的中国面向世界的信心。

8月21日,在深圳蛇口邮轮母港,中集集团耗时8年设计建造的超级游艇“幻想号”乘风远航。这标志着在超级游艇设计建造领域,中国企业打破了欧美国家事实上的专属地位,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这场前无古人,没有现成道路可走的历史实践中,我们能坚定信心,坚定选择。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光明日报评论员:伟大奇迹来自于坚定自信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深圳38年的历史巨变,是中国改革开放壮阔征程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以GDP年均增长20%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成为GDP突破3300亿美元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造就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深圳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让我们更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成就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从1979年党中央作出试办出口特区的决策、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圳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不断探索创新与发展、不断创造光荣与梦想的辉煌之路。

深圳特区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招商集团在深圳蛇口创建第一个工业园,80年代中国土地拍卖制度的第一槌在深圳落下,90年代创建成立证券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不断创新和完善金融市场。深圳解放思想,敢闯敢干,以改革推进市场化进程,坚持改革“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有机结合,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建立在法治基础上。新的改革实践更充分说明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意义。

深圳特区的蓬勃活力充分证明,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今天,深圳已经被国内外誉为“创新之都”,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背后,是创新文化的新生态,是法治化的开放市场环境,创新要素集聚的制度和文化生态引来了全世界的创新人才。可以说,深圳创新的最大特点是市场驱动型创新。深圳最大的研发中心在企业,最多的创新人才在企业,最前沿的创新技术也在企业。深圳有句深得人心的邀约,“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者,也是受益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一个个动人的“深圳故事”背后,蕴含着一座城的精神气质。改革开放之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被誉为“冲破旧观念的一声春雷”。而今天,埋头苦干的拓荒牛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融入深圳人的血液。40年,在风云激荡的改革发展浪潮下,一切都在改变,每一天都焕然一新;而不变的,是改革创新者以及这座城市的理想主义情怀和永葆青春的不息梦想。

新时代的华章,在新的奋斗里书写,也是在坚定的自信里书写。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寄望广东做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新时代,必有新作为。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深圳经济的增长仍保持稳健,上半年经济增速保持8%,各行业新增企业增速均超过20%,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增长。8月23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将于9月23日正式通车。伴随着这条高铁的全线贯通,广州、深圳、香港这三座城市之间的车程将分别缩短到半小时和14分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速,前海自贸区的快速发展,正在激活新的动力源泉。

经济特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字字铿锵。

只要相信,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宏伟征程中,这里必将书写新的“深圳奇迹”,中国必将书写新的精彩篇章。

延伸阅读①:让所有的梦想都开花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抑或与其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的历史及传统如此一脉相承。”在探讨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时,就不能忽视文化对于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意义。

深圳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注脚。38年来,从深圳特区成立到缔造一个个新的历史传奇,“深圳现象”带给人们的思考在不断发酵。从文化的视角理解深圳,理解中国改革,就会发现这场波澜壮阔的历程背后蕴含的思想逻辑和中国智慧,就会在这里看见信心,洞见未来。

当创新成为一种文化生态,

将迸发无比的力量

8月24日,在有着“世界顶级硬件加速器”之称的深圳HAX创业孵化器,记者见到了由张朝辉等五位“90后”博士生组成的中国人创业团队。他们去年来到深圳从事机器人研发,一年时间里,就开发出了轮胎巡检机器人和危化品检验机器人,让构想从图纸走向了应用,客户也从零拓展到米其林集团、中国海关等大企业、大机构。张朝辉告诉记者:“在深圳,你可以让想法很快落地,所有的梦想都会开花。”

创新,不只是理念、技术和行动,更是一种文化的新生态,汇聚成深圳企业迈向世界舞台的信心。

“持续研发投入占到营收的7%,拥有超过1000项自有知识产权,这是握在手里的‘自信’。”华强方特高级副总裁尚琳琳谈及当前出口形势时说。方特原创的《熊出没》等动画片、动画电影以及特种电影设备持续出口,覆盖美国、意大利、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力不断攀升。营收持续增长,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达11.6%。在她看来,5000年的中华文明给她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这正是她们迈向国际市场的底气和信心。

当创新成为一种文化生态,将迸发无比的力量。企业的每个人都是创新者。85后的比亚迪品牌传播总监魏星向记者透露:“比亚迪电动大巴已占据美国市场的80%,不久前刚拿到泰国市场1000辆电动出租车的订单,这是来自海外地区最大的电动出租车订单。”比亚迪拥有超过2万名研发人员,累计申请专利数超过2.2万项,已授权专利1.4万项。比亚迪巨大的技术沉淀就像是一个技术鱼池,能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打捞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大鱼。

创新背后的文化基因,在特区成立之初就已深深埋藏。“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敢为天下先”“来了就是深圳人”,38年深圳特区成长历程中,产生出200多个创新观念,其中还有对深圳人影响至深至远的“十大观念”。而几乎每一次新观念的浪潮,都对应着创业浪潮的集中涌现。开放的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人才市场不断凝聚着创新的能量,形成创新的文化新生态,为观念、技术交流提供着自由空间。

“在深圳,大家对创新创业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深圳的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非常高。”张朝辉回忆起创业初期“招兵买马”的经历,对深圳的创新氛围感触颇深:“面对优秀的应聘者时,我们还有些不自信,怕对方不会选择我们这个没名气的小公司,但现在已经有了20多位优秀的成员。”

当创新成为一种精神气质,将涵养持久的定力

8月24日上午,大疆创新发布了“御”Mavic 2系列无人机,将哈苏影像和光学滑动变焦技术融入更先进的飞行平台,再次刷新消费级航拍无人机的画质。

创新不仅出现在企业的名字里,也成为企业的精神气质。这家创立仅12年的企业创造了中国无人机领域的神话。从一间80平方米的民宅起步,大疆疾步向前,并在北京、中国香港、美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地设立分公司,把新的深圳总部大楼命名为“天空之城”。正是靠着对核心技术的专注,大疆不断拓展创造无人机新市场,如今已占据全球约80%市场份额。

无论外界环境怎么改变,文化和精神气质将决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如果说华为、腾讯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构成了深圳的塔尖,无数执着于梦想的年轻企业和生力军则是巨大的塔基,在这之上,每天都在萌发新的花朵。

中共深圳市委门前,立着一尊埋头奋蹄的铜雕拓荒牛,佘振定每次路过都会情不自禁地凝望。

短短几年时间,佘振定带领着深圳兰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创业团队,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努力开拓,力争让国产医疗器械逐步走向高端。“我们这代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和城市,智慧和汗水可以浇筑出美好的未来。”佘振定如是说。

在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兼CEO陈宁看来:“深圳是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没有之一。”早期创业团队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没有人投资、创始人不拿一分钱的工资、几天不眠不休,但他们从来都没有觉得苦、觉得累,在创新文化的包围中,企业一步步向前。

“在深圳独有的创新文化中,敢闯敢试、开放包容、跨界融合、前瞻实验是其鲜明特质。”在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凤亮看来,正是这些特质成为无数来深“寻梦者”的精神支撑,成为数万高新科技企业的创新密码,也成为深圳未来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决胜要素。

当创新成为一种制度安排,将激荡全新的活力

8月2日,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在上海召开,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在会上表示,在泛娱乐战略的驱动下,今天的腾讯已不仅仅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也已经成长为一家在规模、布局和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的文化公司。在程武看来,“新文创”生态是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最核心的目的,正是打造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

西方媒体看待中国奇迹的常见论点是,中国有重大的技术落差,因此要赶上西方,仍是一条漫漫长路。然而,华为、腾讯、大疆等创新型企业的崛起告诉人们,缩短这个过程,靠的是文化的力量,制度的力量。优越的制度环境,创造了公平、开放的营商环境,为创新高地汇集了人才、政策、法治等“营养”要素。

2017年,《深圳市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深圳市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方案》出台,为创新者们最为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更为完善的保障;今年年初,《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0项改革措施;7月9日,《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管理规定》和《深圳市社会投资建设项目报建登记实施办法》正式印发,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让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办理完成的总审批时间缩短到90天内。不久前,高校应届毕业生落户深圳“秒批”,“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让纸质材料提交减少七成,节约申请人办事成本过亿元,都获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深圳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改革,设立首个法定人才日,用更加积极有效、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最大限度激发创新人才的创造活力。

面对未来的长期挑战,深圳花大力气进行创新人才培养,不但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建设了一批如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同时在中小学中开设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课程,让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在人才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充分的培育和开发。

面对发展中的急功近利,深圳通过保障市民的文化权利,用持续推广全民阅读这一“高贵的坚持”引领人们祛除浮躁,坚持初心。

不论是科技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最后拼的都是文化。开放包容的胸襟,敢于试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用的人才理念,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延伸阅读②:外国智库眼中的深圳奇迹

深圳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是最大亮点

近年来,深圳已经从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生产基地,成功转型为全球最受瞩目的创新城市,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首先,深圳有世界级水平的电子产业供应链;其次,深圳有十分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再次,深圳市政府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倾力打造,是深圳不同于世界其他创新城市的最大亮点。深圳市不仅通过孔雀计划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而且通过各种创造性的制度,直接和间接地对初创企业给予资助,还以智慧城市等政府项目的形式,创造出高科技产品的市场。深圳作为创新城市的崛起,源于它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通过进一步明确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创新城市的定位,与周边城市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协同发展,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作者:丁可,系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教育是深圳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4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14年前就来到中国学习,亲眼见到这些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政府的政策惠及每位公民,给予了他们无条件地支持,这些都确保了中国社会的团结稳定,也为取得更新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在俄罗斯,人们经常谈及“中国之路”——这是一条引导人民走向富裕的道路。俄罗斯人对这位伟大邻国的成就倍加关注,并且期待加深我们两国人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进一步合作。科学与教育是深圳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除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其他中外合作大学也正在创办。科学和教育是国际性的,中俄两国将分享知识与科技成果并共同参与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作者: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卡尔梅科夫,系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副院长,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学术事务部部长)

政府“放权”造就深圳卓越非凡的发展

深圳是一个拥有优良营商环境的城市,所以当你看到这里企业的活力你不会感到惊奇,特别是当一些科技新领域的企业想在这里落户时,我觉得他们会感受到这里的政府在“放权”,使做事情更加容易推进。当时有任何人跟我说深圳在20年、40年后会发展成现在的大都市,我会觉得这个人异想天开。如今,我们看到,深圳的发展称得上是卓越非凡的。(作者:安东尼·赛奇,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中国问题专家)

[责任编辑: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