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小时候生活在江西赣州的一个小山村,农村的艰辛使我深有感触,其中出行是最大的难题。
上小学时,需要走五六里路到中心村。上初中时,需要走十多里路到乡里。要说路,只是踩出来的田埂路和山路,弯弯曲曲又狭又小,上山下坡时,路边的野枝不时的“抽打”着身子,遇到雨天路滑,常常一身泥,遇到风雪天,路上结冰,一不注意跌个跟头。没有公路,农产品只能靠人工肩挑手提,运输成本占去大头,由于运送速度慢,新鲜也成了陈旧。没有公路,里面的东西很难运出,外面的商品也难进来,即使是盖个新房,砖的运输成本比砖价还贵。路不通,财不进,生产发展不了,农民的收入也没办法提高,大都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
改革开放后,农村各方面都起了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当数“路”--开始时,我所生活过的村子,原始的小路成了较宽的大路,虽说是泥土路且并不平坦,到处坑坑洼洼,但毕竟有了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路有了快速的发展变化,所有的村级公路都铺上了水泥,全面实现了硬化,而且不断的延伸,入村进组,不少的村小组铺上了水泥路,亲戚家水泥路直接就铺到了门口。从市里开车过去,这边的家门口上车到那边的家门口下车,路面平坦,十分方便。原来想去一次亲戚家要打好久的主意,现今想去的话,可以说走就走,想去买点土特产,吃上顿“农家饭”也十分容易便捷。
按照江西省《自然村(25户以上)通水泥路建设规划(2013-2020年)》,到2016年,38个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将先期完成自然村(25户以上)通水泥路建设任务;到2020年底,全省8万多个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将全部通水泥路。目前大多村小组都通了公路,乡村公路网四通八达,想到那也不是难事,即使是到最偏僻的山沟沟,也比以前方便了许多。
乡村公路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路通财通,致富渠道越来越宽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路通了,农产品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同时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一村一品”生态产业叩开了致富的大门,蔬菜水果,家禽家畜,茶叶木材等销往四面八方。路通了,又长又重的水泥电线杆运进来,笨重的变压器安装起来,电压既稳定又通畅,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各种电器,微波炉、烤箱、浴霸和暖风机等等,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多样化、优质化。路通了,宽带也顺路而进,手机信号由无变有、由弱变强,走到哪都可以上网。紧接着,电商也来了,网上销售、网上购物,农特产品像长了翅膀飞向四面八方,村民们所需要的农用物资和生活用品从四面八方飞进来。路通了,乡村的美丽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乡村游蓬勃发展。农民致富的渠道越来越广,收入年年提高,生活越过越美好。
路通、财通、人心通,乡村与城市的联系更广,快速推动乡村振兴,从某种意义来说,村村通公路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乡村小路、中国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需要我们沿着既定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新时代的我们,更加需要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我们坚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罗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