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十年后 听听你们的故事

2018-05-11 09:16来源:深圳新闻网

今年是“5·12”汶川地震10周年。

十年前的地震,让昔日美丽的县城变成遗址。逝者已矣,但生者的故事仍在继续。

这十年,有人踏上了影星之路;这十年,有人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书籍;这十年,有人成为了消防官兵继续救助他人...

让我们通过图片来了解十年后的他们。

重生后,我就成了你

被压在废墟下近125小时后,20岁的小伙子蒋雨航被搜救队员从映秀镇都汶公路收费站宿舍的废墟中救出(2008年5月17日17时12分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刚被分配到汶川县映秀镇公路管理处工作的蒋雨航被埋在废墟之中。5月17日17时12分,在被压125小时后,蒋雨航被上海消防官兵成功救出。

“是消防官兵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渴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2008年年底,20岁的蒋雨航的愿望实现了,成了那支挽救自己生命的队伍中的一名武警消防战士。2009年5月,蒋雨航领到属于自己的橙色抢险救援服,服役于上海消防特勤支队彭浦中队。在蒋雨航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上海一户居民家中发生的火灾:着火的人家在5楼,现场群众告诉他“屋里还有孩子”,蒋雨航第一个冲进火场,顺着孩子的哭声,摸索着将孩子抱起冲出火场……

  在贵州省凯里市的黔东南消防支队战情保障大队工作的蒋雨航(5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2011年8月底,蒋雨航以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进入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并在学校期间光荣入党。之后,他从一名优秀士兵成长为警官,晋升为上海消防总队特勤支队彭浦中队副中队长。

今年3月底,蒋雨航调动工作,从上海回到家乡凯里市,成为黔东南消防支队战情保障大队助理。蒋雨航说:“十年来,我学到很多。我要用学到的东西回馈给家乡父老”。

他的理想是当老师

2018年5月3日,莘长林在四川巴中市西华师大巴中附属中学高二(16)班就读,理想是长大后,当一名教师。图片作者:程聪/视觉中国

“5.12”汶川地震,四川省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二年级学生莘长林在废墟中成功自救并互救,挽救了3名同学生命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扬。2008年6月受到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表彰为“抗震救灾优秀少年”。莘长林的理想是,长大后当一名教师,像昔日的班主任苟晓超那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践行先锋誓言。2008年7月4日,民政部追授苟晓超为革命烈士。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重聚

5月6日,《我们长大啦: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十年成长记》阅读分享会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林浩、王佳明、薛枭等8位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在阅读分享会期间分享了自己震后十年的收获和感悟。图为8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重聚。中新社记者张浪 摄

踏上演艺之路,实现梦想

2018年5月8日,一场公益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汶川地震“小英雄”林浩作为导演组工作人员在场内场外忙个不停。张浪(四川分社)/中新社/视觉中国

10年前的“5.12”汶川地震中,8岁半的小林浩从地震废墟中爬了出来,随后转身进入废墟将两位同学救出的故事广为流传。地震后,林浩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成为汶川地震中年龄最小的救人英雄受到各方关注。如今,林浩已经19岁,成名后还参与了多部影视剧的拍摄,走上了小影星的道路。

 

2018年4月2日,成都,“可乐男孩”薛枭。图片作者:王红强/视觉中国

不负青春不忘过往

板寸头、中等个、身材微胖,眼前已近而立之年的薛枭,早已不是少年时的青涩模样。只是他右臂空荡荡的袖管,似乎提醒着那段“难忘的岁月”。

十年前的那场地震改变了薛枭的一生,也让他和“可乐”结下不解之缘。5.12地震发生时,18岁的薛枭是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一名高二学生。震后第三天,救援人员在一栋垮塌的四层教学楼内发现了薛枭和另一名女生幸存者,薛枭坚持让救援人员先救那位女生。为分散薛枭的注意力,救援人员问他:出来后想干什么?他说:想喝可乐。

灾难过后第80个小时,薛枭终于获救。在被抬上救护车时,他和救援人员一段对话被电视台记录下来:“叔叔,记着我要喝可乐。”“好,马上给你拿过来。”“要冰冻的。”在残酷的灾难面前,薛枭的乐观“逗乐了悲伤中的中国”,人们把他称作“可乐男孩”。

2013年大学毕业后,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向他抛去了橄榄枝,薛枭进入可口可乐公司从事外事工作。2016年成都新都区“可口可乐世界”博物馆落成后,薛枭成为博物馆负责人。

打开电脑、左手灵活地在键盘上敲击,每天给游客讲解可口可乐历史,专业又不失风趣……工作中的薛枭很敬业,除了负责“可口可乐世界”博物馆日常运营,还肩负着筹办企业部分公益慈善活动的重任。他坦言,这些年遇到很多困难,但得到的帮助更多,他想把这份温暖传递出去,悄悄萌发了做公益的梦想。

“最后的幸存者”

“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之际,失去左前臂的幸存者马元江如今已换上了机电智能仿真手,并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熟练使用。今年42岁的马元江在10年前的那次地震中,被困在废墟下178个小时22分钟后成功获救,地震让他失去了左前臂,他也是汶川地震中被困时间最长的获救者。“能在地震中重生,很幸运,感恩那些救援者和帮助自己的人。”马元江称,灾难让他体会到了亲情、友情的可贵。

10年与伤痛斗争

地震幸存者代国宏带着妻子前往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看望曾经救治过他的医护人员。据悉,当时读高二的代国宏被埋废墟近50小时,获救后双腿截肢。10年过去,他在和伤痛斗争的过程中坚持下来,还收获全国游泳冠军奖牌和毕生挚爱。

280名孤困儿童“回家”团聚

“5·12”汶川地震10周年纪念日前夕,已经走向社会的280名地震孤困儿童一起“回家”,相聚到成都市双流区“安康家园”。2008年5月底,“安康家园”共接收四川德阳、绵阳、广元、阿坝等重灾区的孤儿、单亲家庭和特困家庭的儿童(孤困儿童)共712名,其中最大年龄19岁,最小仅3岁。10年后,“安康家园”的孩子们纷纷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当了警察,有的当了厨师……各奔前程。图为从“安康家园”走出的孩子喜极而泣,与“安康妈妈”合影。

[责任编辑:陈苏雅]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