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原创新闻>原创稿件>

当时间撞上科技,年轻的艺术家们做了什么?

当时间撞上科技,年轻的艺术家们做了什么?

分享

10月28日下午,“时间的狂喜:重塑认知的媒介”当代艺术展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展。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回应了“时间、科技与艺术”之间复杂的关系。

深圳新闻网迅 在科技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当下,艺术家们做了什么呢?10月28日下午,“时间的狂喜:重塑认知的媒介”当代艺术展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展。该展由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胡斌和独立策展人富源联合策展,邀请了十一位(组)80后年轻艺术家参展,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回应了“时间、科技与艺术”之间复杂的关系。

说明: C:UsersxwDesktop231184671561663099.jpg

观众在青年艺术家虞菁根据现场展览进行及时收集的声音长廊驻足,也是对科技梦境的一次反省

说明: C:UsersxwDesktop802079563449788940.jpg

策展人胡斌向观众介绍展览

说明: C:UsersxwDesktop476194797924035129.jpg

展厅的入口处,时间的螺旋形象被打印在透明菲林片上

说明: C:UsersxwDesktop2876529598817691.jpg

观众欣赏青年艺术家刘佳玉的作品《时间篝火》,该作品以影像、音频和实物薄片相结,视觉想象式的呈现时间与空间的对话和冲撞

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不断在发生变化,而新技术加速了人们时空观的改造,感知越来越受控与这个技术环境。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胡斌发现,当下涌现出来的一些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将日常的电脑网络的消遣与工作变成了艺术实践,现实与虚拟,私人空间与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界限也被打破。

本次集结的艺术家正是在此媒介环境下展开工作,他们所探讨的问题包括:人与不同媒介之间的复杂关系,虚拟环境下的时空感知,科技对人的欲望的激发,新技术对于我们观看与思考方式的重构等等。在胡斌看来,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回应了新媒介情境下关于时空的科学与心理认知,并因此产生一种迥异与既往艺术的新的美学形态。但是这个展览不是“唯技术论”,不强调高科技,而是我们无法回避身处在一个技术环境的事实。

说明: C:UsersxwDesktop729793839065110676.jpg

展览现场,观众在观赏艺术家郭城关于作品《嘴工程》的影像资料

郝经芳&王令杰《星空》黑钢玉砂,白钢玉砂尺寸可变 2015–至今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厅的入口处,时间的螺旋形象被打印在透明菲林片上,如同不同进化的感知系统;郭城两组模仿机器人雕塑《嘴工程》(2012)和《面具》(2017)则如同未来遗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观的情景;刘佳玉的《凝固的暗流》(2017)提醒着我们时间不可违背的线性特征;郝经芳&王令杰的《星空》则将技术的影响减弱到最小值,将时空转化为一种贯穿人类存在的永恒风景。

独立策展人富源表示,当我们满心沉醉与新媒体时代文化多元性的时候,暴力直白、赤裸的介入又将我们拉回紧迫的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来自电视高级商品化形象的模仿和复制,上层建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策划该展的潜台词,她希望“时间的狂喜”能成为一个批判性的起点,引入时间的对抗形式,从而建立个体的判断和抵抗力。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3月31日。

(陈晓玲)

[责任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