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区网原创稿件

深汕合作区:走近“百年义渡” 聆听先贤故事

2020-06-08 22:24 来源: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undefined

林格后人与深冲村村长林锦隆、资深文化人林泽山、袁清珠在“凤河义渡”石碑前合影。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6月8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罗瑜)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称“深汕合作区”)赤石镇,有一个拥有170余年历史的古老渡口,它就是远近闻名“凤河义渡”(亦称“凤河晚渡”)遗址。日前,义渡设立者——海丰县梅陇镇归丰林格的后代子孙一行十来人,从香港、深圳及海丰等地来到“凤河义渡”旧渡口,缅怀先祖,重温林格公设立义渡善举。新里村委会主任刘仲明、深冲自然村村长林锦隆等热情地接待了林格后人,双方就如何传承义渡善举等进行了交流。


历代文人也以诗歌赞颂”凤河晚渡”。

善举流芳 :先贤170年前设“义渡”方便百姓出行

1850年,海丰梅陇归丰林格,经常往来广州韶关等地经商,深感行人过渡有诸多不便,便捐24租石造船,又捐24租石雇船工,二十四小时,随叫随到,免费为过往者摆度。咸丰元年(1851年)在凤河渡口立有一石碑,长1.29米,宽0.47米。上写:“凤河义渡”四个大字,碑右下侧又书:贵客往来不需给钱。此碑至今仍立在深冲村的凤山脚下的凤河边,虽几经风雨,但仍是林格捐资设义渡善举的最好见证。

林格一生乐善好施,除捐资设凤河义渡外,还捐资设大液义渡、公平圩双溪口义渡,他的善举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古至今,不但在归丰林后代中传承下来,也深深地影响着更多的人。

林格后人传承了先祖乐善好施的厚德。

家风传承:几代人无悔的坚守,继承乐善好施的厚德

在交流中,陪同林格后人前来的海丰资深文化人林泽山(海丰县志的编撰者之一)、袁清珠在“凤河义渡”的石碑前,分享了林格捐资设立义渡的故事。

据林格后人、也是此次活动的召集人林胜声介绍,归丰林族亲遍布海内外,家族秉承先祖厚德,设有基金,助学扶困,不论在哪,均将先祖精神传承发扬光大。

深冲村村长林锦隆表示:凤河义渡(凤河晚渡)的遗址是深冲村宝贵的文化遗产,该村将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再现晚渡美景,传承义渡善举。


林格简介

林格(1792-1860),字舜翼,号寿山,梅陇归丰林人,授五品衔。乐善好施,修城池,修明伦堂,倡建学署考棚,建“联桂家塾”为义学馆,捐送义学租,捐送文庙工祝租。鼎建茶亭,建节孝祠,息广宾兴,平道路,造桥梁。清道光十二年(1832)建庆康桥(梅陇简厝溪),道光十三年(1833)建安康桥(梅陇浅沙溪),道光二十一年(1841)建永康桥(梅陇平安洞水库内),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王化圩达康桥(梅陇三合村后),道光二十五年(1845)建五康桥(骆坑羊蹄岭),道光三十年(1860)自资捐租大液义渡和凤河义渡及公平圩双溪口义渡。名扬潮梅地区。府县赠匾“美不胜收”。他一生力行不倦,每逢人疫年荒,开仓赈饥,济药施馆。阖邑公呈前县知赠备由,申详列宪,督宪瑞、抚宪郭给匾“保釐桑梓”。 邑人为设粟主,梅陇华帝古庙奉祠。青紫盈门,人称厚德之报。(资料来源于《海丰县志》(下册)P1166)


责任编辑:兰俊
特别声明:本文来自@深圳自媒体平台,仅代表@深圳自媒体观点。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