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国瑞 || 逐光寻核
2025-04-21 14:25
来源: 胶东在线

綦国瑞 || 逐光寻核

人工智能朗读:

曾经,我对于发展核电有许多的疑虑,甚至还有点担心。多年前,当听说海阳要建核电站的消息后,还特意查了一下与烟台的距离,在明白相距甚远时,还暗自高兴。

然而,2024年冬季在烟台核电研发中心的同志带领下,从北方到南方,从陆地到海洋,仔细察访了海阳核电站、秦山核电基地、大亚湾核电站之后,竟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从未知核电到了解核电,从简单地惊惧核电到热烈地拥护核电,现在再看核电,在我的眼中,它已从小怪物变成了飞天金龙,已从丑小鸭变成了高飞蓝天的白天鹅。

飘荡的阴影

在当代,稍知世事的人,就知道在广岛爆炸的两颗原子弹,它轰然一响的瞬间,就有10万条活生生的生命灰飞烟灭,它产生的辐射让数十万人生不如死,终生遭受着身体的种种折磨。这在一代又一代无数人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

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从1942年开始,像洪水巨兽一样力撼山河的、能产生原子的铀被关在巨大的水泥圆柱体里用来发电,它力大无穷的能量给人类带来了福祉,那巨大的能量让人们对核能另眼相看,对它有了几份亲近感。

然而,1986年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却传出惊天巨雷,这里的4号反应堆机组因人为操作失误发生爆炸,堆芯熔毁,石墨砌体燃烧,引发大火,波及欧洲多国,导致200多名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辐射,2人在爆炸时直接身亡。这次事故让核阴影再次在世界飘荡,核电站建设一度在世界放慢了脚步。

当时光慢慢销蚀着这些阴影时,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在遭遇地震时,因为人为原因延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导致冷却水汽化体积急速膨胀而发生蒸汽爆炸。爆炸产生的核废水成了压在日本心头的一块石头,当他们一意孤行地把废水排向大海时,惧核的阴影再次幽灵般地飘散在世界各地。

前几年,我来到瑞士苏黎世,沿着长长的楼梯走进爱因斯坦的住所,这是一座临街的公寓楼,不过百多平方米,就在这里,那位新婚不久的大科学家开始了关于原子理论的探讨,站在他的像前,自然就联想到那些核灾难,在对他的崇敬中就有一点点不满,倘若他不研究出那些关于原子能的理论,也许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核麻烦了吧。

要让人们大胆地接受核能,就必须消除这些核阴影,就必须捉拿这些核幽灵。

当我怀着捉鬼驱霾的心情走近这些历史的节点和深处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杰出的科学家,早就有过超前的忧虑并以为国为民的胸襟和英雄气概,为当今、为后世做出了英明决断。我们普通人的那点小小的心事,不过是杞人忧天。

超前的忧虑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才第一次知道,开启核电工程建设的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是我们无比热爱的周恩来总理。

以他为代表的那一代领导人是从国家发展和建设的大局来谋划这件事情的。1956年1月,周恩来在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满怀激情地说:“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最高峰是原子能的利用,原子能给人类提供了无比强大的新的动力源泉,给科学的各个部门开辟了革新的远大前途。”在中国核工业完成了“两弹一艇”后,周总理以战略家的胸怀,再次高瞻远瞩地提出:“二机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发电。”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发展,上海出现严重缺电的状况,周恩来明确提出国内要搞核电站,要靠发展核电解决上海用电问题,并确定有关部门实施秦山核电站建设工程。正是周总理从全国发展的大局,开启了中国核工业和平利用核能、建设核电站的梦想。

老一代革命家是以宽广的视野和世界的眼光来评判这件事情的,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建设第一座核电站取得成功开始,这项崭新的事业在世界如火如荼地展开,美国、苏联领先发展,欧洲紧随其后,并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有位中央领导用风趣的话表达了对发展核电的坚定支持,他的这段话被记录在史书上,当时,他是这么说的:“我听外国专家说,在核电站工作周围的人一年所受的辐射,相当于照一次X光的剂量,这有什么可怕的呢?俗话说,‘叫花子担心,百万富翁反而不怕’,美国有多少核电站?日本又有多少核电站?人家不怕,我们倒怕,这叫荒唐。”

当然,在核电安全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是科学家,他们是以坚实的科学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来说话。钱三强、王淦昌、朱光亚、王承书、李正武、彭士禄、姜圣阶都是我国科学星空中的巨星,是发展“两弹一艇”的参与者和大功臣,他们纷纷发表意见,倡导发展核电,他们上书中央,大声疾呼:“我们具备发展核电的条件,妄自菲薄、小看自己的倾向,必须克服。”这些伟大的智者的呼声也正是国家领导人痛下决断的基础。

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面对这些伟人和智者,我才知道由于知识、眼界、智慧之不足,我们的目光是多么短浅,认知是多么狭窄,担心又是多么多余。我们所忧虑的,那些伟大的领导人和科学家早已超前忧虑过了,而且排除忧虑,下定决心,为我们这些后来人谋定了福祉,铺平了大路,我们只用感激,只用接受福荫,而不必忐忑忧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茬又一茬的领导者,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一批又一批的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倾心智、劳心血、洒汗水,浇灌着、扶持着中国的核电事业茁壮成长——从一棵幼苗长成大树,又从一棵大树延展开一片树林;在海盐、在深圳、在胶东大地,一座座核电站拔地而起,巍然耸立。

大亚湾核电科技馆里的一张表格上显示,现在世界运营的核电站有430多座,中国正运营的有57座,排行第二,仅次于美国;世界在建核电站58座,中国在建有30座,位列世界第一。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经进入世界核电发展的第一梯队。

当我们站上世界的高点,回望历史,我们要向那些中国核电发展的决策人、先行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更要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快马扬鞭,踔厉奋进。

海边的风景

近百年来,中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从北国到江南,凡有电厂地方,总是煤积如山,浓烟冲天,粉尘如雨。一座火力发电厂就是一个巨大的污染源,不用细致地测量空气指标,单是浓烟、粉尘就让你望而生畏,近之却步。许多年前,烟台西郊发电厂几支高大的烟筒上空总是日夜不停地飘浮着乌云,附近的房价也总是低迷不振,居民因受污染而上访的事件屡有发生。(现在已得到整治)

据说,核电最明显的好处是碳的零排放,空气无污染,没有乌龙在天,浓烟滚滚,没有煤屑飞扬,也没有川流不息的惹人心烦的运煤车队,这一点就让人心生向往。

深冬,本是草黄叶枯之季,可当我踏上海阳、秦山、大亚湾的核电基地时,却发现这些扎根在海边的核电站,蓝天为幕,大海为襟,微波碧浪,百鸟轻唱,处处都是天地间绝妙的风景画,鬼斧神工也难为之。

在黄海之滨的山东海阳核电站,我登上高高的观景台,近在眼前的是用钢筋水泥铸就的两座巨大的圆柱体,它们朴实无华,保留着水泥的浅灰色,估摸着直径有几十米,高也有百多米,这就是能够产生巨大能量的核反应堆,我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描绘它们,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它们就是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孙悟空,就是能翻云覆雨的小哪吒。离这两座反应堆不远处是被脚手架笼罩的正在建设的两座发电量更大的反应堆。再远些,海天相连处是正在规划建设的另两台机组。

从观景台看出去,自核电站铺展出去的柏油路,像几条黑色的缎带舒展地伸向远方,落成不久的新村,齐刷刷的红顶白墙,像一片红云降落在大海边,远处的黄海波浪不兴,阳光之下,像是一面不动声色的镜子。走下观景台,我特意在厂区里走了走,高大严肃的办公楼,宏阔的厂房,冬青、雪松都还生气勃勃,厂区无不景鲜物明,空气清新。据介绍,海阳核电一期工程(1、2号机组)于2019年全面投入商运,已累计发电超1130亿度,相当于节约原煤483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040万吨。这要是煤电,这个厂区还不得到处都是灰头土脸!可是,在这北方用电高峰的深冬,我却看到了春的景象,亲近感和爱意油然而生。

在美丽的杭州湾畔,我走进了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秦山,在没有核电站前寂寂无名。但它的栖身处却是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礼仪之邦、旅游之地”著称的大名鼎鼎的千古名县——海盐。海盐,地处杭州湾西北,乃钱塘江的潮源,距上海、杭州只有百里之遥。因“向海而生,煮海为盐”而得名。明朝修筑的巍峨城楼至今尚存。这里不仅天宝物华,且人杰地灵,三国大将步骘、东晋文学家干宝、唐代诗人顾况、漫画家张乐平、改革先锋步鑫生、当代作家余华皆生于此地,连金庸的老家也离此不远。

虽与海阳同在冬季,气象却自不同。登上东海之滨高高的观景台,万千景象尽在眼底。秦山状如从天而降的巨大鳄鱼,9座核反应堆像9颗闪闪发光的宝珠散置在那条大鳄鱼的头部、背部和尾部,遍身带绿,正活灵活现地冲向神灵的杭州湾。蓝天白云与大海沙滩交相辉映,杭州湾跨海大桥,如长龙卧波,近处则是遍山的草绿花红,白鹭翔集。身处此景此地,不觉心旷神怡,不知今日何年矣。

在这里看到一份资料:秦山核电9台机组累计安全发电8100亿千瓦度,减排二氧化碳7.5亿吨,相当于植树造林约512个西湖景区。

我忽然醒悟,如果不是建的核电站,而是按传统思维建上9座火力发电站来满足长江三角洲的用电需求,那该是浓烟蔽空黑尘遍地了吧。那时,海盐厚重的人文历史何存,如画的风光何存。想至此,我觉得在苏黎世时对爱因斯坦的抱怨真是庸人之见,对我国核电建设的决策者、建设者们不禁油然而生敬意,他们是国之大者、国之硬核、国之光荣。

在南海之滨的大亚湾核电站,我见到了一幅更阔大、更壮美、更幽静的画卷:南海荡荡浩渺无垠,椰树行行,如兵似卫,在这宏大的场景里,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像6位英气勃发、身着白色铠甲的大将军,让婉约的南风中多了几分阳刚。在这里,大亚湾核电站与周边海域和谐共生,动植物物种超过了200种,罕见豹猫、海马、翠鸟、禾雀花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姿意生长,气象万千。在海底的珊瑚保育区里,各色珊瑚耀眼夺目。

这里也有份报告显示,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能力超过450亿千瓦时,其环保效益相当于每年种植10万公顷森林。与同等规模燃煤电站相比,大亚湾核电站27年来累计少消耗标煤约2.6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亿吨,环保效益相当于种植近190万公顷森林,面积相当于10个深圳市或17个香港,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低碳能源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大亚湾力量。

一座座核电站,在我这个俗人眼中是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海边风景画,是沁人心脾的甜蜜空气,可在那些经邦治国人的心中,在那些操持着经济运行的大亨眼里,这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力砥柱,是胶东、山东乃至华东的新质生产力。

好看、环保又顶用,多么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那还不是要多多益善啊。撸起袖子,加油干!

新兴的核电城

在去秦山核电的路上,曾参与初期建设的热情、开朗又健谈的张劲峰给我们还原了当年的情景:秦山因秦始皇曾经来过此地而得名,刚来时是一片荒山荒野,庄稼与野草同长,海风与海鸟共舞。白天错过了饭点,找不到一家饭馆,夜晚只有工地的几点微光伴着天上的星星。各处只有几条羊肠小道相通,去趟上海要在土路上颠簸4个多小时,这是一片多么艰涩、荒僻的处女地啊。然而,走下车来,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座耀眼夺目、充满活力和生气的现代化城市:一条条通衢大路车水马龙,一座座大桥飞架南北,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个个商店门庭若市,一家家企业挨肩接踵……

当年,这里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接纳了核电,他们又以广阔的世界思维,将依托波音公司而兴起的“航空之城”西雅图做为第一个学习榜样,以法国因核电而迅速崛起的勃艮第为第二个学习榜样,提出了“因核而生,因核而盛”的思路,确定了结合海盐实际,建设“中国核电城”的宏伟目标。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与核电相关联的一产、二产、三产齐头并进,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从城区到乡村,处处都能看到与核电相关的大小企业和大小商家。核医学和核技术成为发展的重点。各种与此相关的同位素应用研究院、研究所和生产机构如春笋般生发,中国最大的同位素基地已初具规模,同位素产业产值将超过千亿级。

这里的核电小镇,像一颗蕴含无限能量而闪闪发光的红宝石,成为旅游的打卡地。中国最大的核电科技馆就坐落在小镇内,走进馆内,声光电相互作用,仿佛走进了科幻世界,巨大的仿真压水堆主线模型把核发电的过程演绎得淋漓尽致;一张张的图片把国家领导人为核电奔走的足迹,展示得清清楚楚;一张张表格生动地彰显了秦山核电发展的艰难历程和“高铁速度”。

核电小镇是当地人的自谦,实际上这里已是完全现代的核电关联产业园,包括两个工业组团和完整的产业服务网络,形成了四大产业链和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走在小镇上,可见高楼林立,道路宽阔整洁,与核电科技相关的厂房如一个个魔方矗立,处处奏响着科技的强音,散发着新时代的芳香。

秦山离中共召开一大的红船很近,红船精神指引他们在发展核事业的路上披荆斩棘,纵横捭阖,所向披靡。在中国核电起步的地方,他们又创造了中国核电乘风破浪的“红船”,秦山大地已是中国的“勃艮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兴核电城。

温暖千万家

在海阳核电站参观的时候,他们送了我一个“暖核宝宝”,是海阳全市实行核电供暖后制作的吉祥物和纪念品:大大的脑袋上戴一顶暖和和的黄色帽子,白净的脸蛋上透着两抹嫩红,传递着吉祥、欢乐和幸福。

曾几何时,海阳是烟台市的经济落后地区,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对其进行帮扶,而真正从经济弱市变成强市,却是在发展核电之后,核电带动了全市经济的起飞,核能供暖的开通,更让老区百姓的生活感到了无限的暖意。

我曾走进凤鸣悦府社区的一户人家,虽是深冬,但一进门,就有一股暖意扑面而来。稍坐一会儿,就热得我把外套脱了下来。户主是位退休的工人,身体健壮,十分兴奋地告诉我们,过去家里取暖是生煤炉子,点炉子、掏煤灰,烟熏火燎,烟雾腾腾,又脏又累,晚上睡觉还担心煤气中毒。现在好了,有了核能供暖,啥心不用操,没有一丝灰尘,坐享温暖。看着他那舒心幸福的样子,我真是打心眼里高兴。我曾在政府部门工作过,我理解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公职人员的头等责任,现在看到曾经落后地方的人民最先用上核电取暖,真是喜不自禁。

这种欢乐在海盐采访时也曾有过,那里的有关部门和企业正在推广核能取暖。过去常常听到南方人抱怨那里的冬天不好过,羡慕我们北方人有暖气,过得舒服。现在海盐人率先打破了长江以南不供暖气的惯例,用核能为百姓创造温暖的新生活。我们所住的宾馆、所去的民居和办公场所都已安装了暖气设备,在南方阴冷的天气里,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那些初次享受暖气的海盐人自是比我们更多了几分欢乐和自得——他们是第一批在江南享受到暖气的人啊。

当然,核电带给百姓的福利不仅限于取暖这么一点点,只是取暖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罢了。海阳核电站周围几个村庄的群众曾给我细述过带来的福利和种种生活的变化。

和平利用的核电,给人们送来了多少欢乐啊。核电已经是我国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是人民低碳美好生活的支撑,它确如一条金龙飞舞在世界东方。

院士的回答

在采访结束后,得到一个让我兴奋的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要到烟台理工学院进行核能科普讲座。网上查了一下,他是著名核动力专家,长期从事核反应堆工程研制及设计研究工作,在核反应堆核安全、核动力总体设计等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参加了中国第一代压水堆型核动力装置、第一座脉冲反应堆设计研究工作,在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能听到这样一位泰斗级的人物讲核电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听课那天,路上堵车,到达学校礼堂的时候,偌大的会场里早已是座无虚席,我只好同许多人一样站在过道上听课。于院士已年过八十,但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坚持站着讲,讲得很投入、很动情,也许是讲得过于投入,身体出了汗,中间还把棉外套脱了下来。他那带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承载着他广博的视野,系统的知识,深刻的见解,深入浅出地撒播在大讲堂上,全场没有一丝声响,核知识像是一股清泉灌溉着那些核空白的土地。我深深为之折服,有醍醐灌顶之感:一是核电生成的路径与原子弹爆炸的路径是完全不同的,核电反应是可控反应,不会出现原子弹爆炸现象;二是核电生成过程有两个回路,第一个回路是有核污染的,第二个回路同火力发电的程序完全一样,也是通过蒸汽推动发电,完全没有污染。第一个回路是在反应堆里完成的,这个反应堆技术在我国已发展到第四代,已将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都予以杜绝;三是现在的反应堆设计,在即使发生了问题的情况下,仍能维持72小时不发生融化、泄漏。72小时是三天,以现在的条件,三天之内全国甚至世界的顶级专家都可赶来,所有需要更换的设备都可运到,应该说是万无一失的。听了这三点后,我明白,我在采访中升腾起来的拥核激情是有着坚实科学基础的。

在讲座结束后,有一个问答环节,参加活动的一些祖国的花朵向院士发问:“核反应堆真的不会发生泄漏吗?”在听了院士的讲解后,我是认定不会出现像切尔诺贝利、福岛一样的核泄漏了,但童心童趣童真也是情有可原。

院士能不明白辩证法吗?天下没有绝对的事情,他和蔼地回答:我无法绝对地回答,但不能因为喝水被呛而不喝水,不能因为走路摔了一跤不走路。院士辨证又响亮的回答像是强烈的阳光,足以驱散那些关于核的阴霾,那就展开你的双臂,热烈地欢迎核电大步向前吧,它将为我们带来更加清洁、美丽、舒畅的新生活。

在讲座结束的时候,他在大屏幕上放出一张二维码,扫码即可加入核学会,他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特别是大学生们,知核、拥核,让核能和平利用深入人心。我郑重地扫了码,成功入会,将来我会把学到的新知识不断与大家分享。

(原载《胶东文学》2025年第4期)

(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652f1ab0f271cb4618dbf69bbe89e014_00310535791_caae21fd.jpg

作者简介:綦国瑞,编审、高级记者。原中国散文学会理事。现为烟台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胶东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烟台散文》及其微刊主编。长期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著有散文集《家住海边的日子》《莱州史话》等8部著作。编《烟台历史文化丛书》和《莱州历史文化丛书》等。近年来,有诸多散文在《人民日报》《海燕都市美文》《散文百家》《散文选刊》《中国文化报》等著名报刊发表。其中散文集《家住海边的日子》2006年获第九届烟台市文艺创作一等奖、《莱州历史文化丛书》获烟台市2009年“烟台文艺工程精英奖”、《失落的古城》获2006-2008年“鲁艺杯”山东省优秀散文荣誉奖、2010年散文《女省长的目光》获首届“星光杯”感动中华全国优秀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2010年《心灵霁光》获全国当代散文奖。《凤凰阁记》获得冰心散文奖。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