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他们是冰山上的雪莲

条评论立即评论

他们是冰山上的雪莲

分享

2017年年初,廖玄、张文斌和项晓伟三位医生从深圳来到新疆塔县,和塔吉克族的医护人员们一起,冲在抗震抢救伤员的第一线,走遍塔县的乡镇为村民筛查定残、为病患儿童义诊,奋战六个月为塔县人民医院创二甲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圳报业集团驻喀什记者王小虎


2017年年初,廖玄、张文斌和项晓伟三位医生从深圳来到新疆塔县,和塔吉克族的医护人员们一起,冲在抗震抢救伤员的第一线,走遍塔县的乡镇为村民筛查定残、为病患儿童义诊,奋战六个月为塔县人民医院创二甲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做的是普普通通的医生的工作,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近日,廖玄、张文斌和项晓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反反复复说起的一句话。记者经过几天的走访,记者感受到他们既普通又不普通,他们就像帕米尔高原上抬眼可见的冰山,又像冰山深处洁白纯净的雪莲。他们在雪域高原救死扶伤的事迹暖心感人。

地震后最早赶到医院抢救伤员


2018年3月13日在塔县采访的第一天,记者最先见到的是廖玄。问起去年的5·11地震经历,他记忆深刻:“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去了医院。当时送来的伤员有十几个。有一名胸椎骨折的重伤员经我们抢救稳定了生命体征,后来转至喀什那边的医院后救活了。”


“被震醒时天还是黑的,5点零几分。我们负责急救分类,按轻重缓急分类,然后抢救。”后来,项晓伟回忆说,“那是我们第一次经历那么大的地震,地动山摇的,震源中心库孜滚村离塔县县城只有10公里,我们跑去医院,大街上到处都是人。我们也很害怕,地震过后的几天,一直不敢关着门睡觉。”


地震那天,廖玄、张文斌、项晓伟是最早赶到医院抢救伤员的医生,从早上五点一直忙到晚上,十几个小时没有吃饭和休息。

全程积极参与医院创二甲


因为在地震抢险中的突出表现,廖玄从医院内科副主任升任为副院长,负责院感、护理,及与之相关的创二甲的工作。“医院的医护力量相对薄弱,部分科室的护士长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我任职副院长后,就想改变这一状况,先后组织各级护理人员进行了三基培训和护理基础知识培训,每月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


“医院创二甲,我们都是全程积极参与。”张文斌和项晓伟天天帮医院制定规章制度,整理学习资料,规范教学查房流程,制定了十几种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项晓伟说:“我和医院当地的外科主任一起,新编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两种疾病的临床路径,并就相关知识给外科的医护人员们进行了培训。”


3月15日,医院接受二甲评审那天,记者问起外科的医护人员对项晓伟的印象时,塔吉克族的护士们用带着新疆腔的普通话齐声说:“我们对他的印象特别好,特别好!”护士长迪丽努尔·克依木说:“因为他对病人特别好,特别认真。他每周还给我们培训上课,我们的护理水平都提升了很多。”外科主任普拉提·马尔干说:“他来了后,和我们一起制定并落实了首诊负责制和分级管理制,规范了教学查房的诊疗流程,整个外科的诊疗成功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特别高。”

廖玄及时确定对症的治疗方案


作为内科临床医生,廖玄好几次说他喜欢给病人看病。再三询问下,他讲了一件令他难忘的故事:“去年七月的一天,有一位患者来求诊,他感冒咳嗽,气喘但不影响活动,要求开药、吸氧。急诊科的医生初步诊断结果是急性支气管炎,给他开了止咳药等对症药物。但我听说他是一名慕士塔格峰登山队的队员,刚从六千余米的冰山上下来,想等症状好转后过几天继续登山的情况后,推断他的病情可能并不简单,就提醒急诊科医生有可能是高原肺水肿,并提议病人做一下胸部CT的相关检测。”

随后的检测结果证明,廖玄的判断是对的。于是他和急诊科医生联合会诊,及时确定了对症的治疗方案。

张文斌多次刷新塔县医院的“第一”


张文斌跟廖玄一样,也是一名内科临床医生。问起他诊治病人的事,他只说了一件。“有一次我运用‘改良瓦氏呼吸’的物理疗法,帮一名患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年男性病人稳定了病情。”成功运用这种疗法,在塔县人民医院是首次。

张文斌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快速而规则的异位心律,特点是突然发作突然停止,病情发作时心率每分钟150~250次,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病人的感觉就是心跳得厉害,像要跳出来一样。”“不紧急治疗会有生命危险吗?”记者追问。“一般不会有,除非病人还有基础心肺疾病。那位中年病人的血压、血氧都正常,如果不好,我就不会用这方法,而会用直接电复律。”


“当时医院没有根治这种疾病的药物和设备,我只是帮他暂时恢复,简单的几个动作就搞定了。”张文斌说,治疗时在场的医护人员因为没见过这种疗法,所以都觉得挺神奇。“这个方法简单易学,我做一遍后,他们再遇到类似的病患就可以自己处理了。但是这种病还会复发,要根治还得去喀什的医院做射频消融手术。”


除了医治这起病例,他还成功指导并参与了塔县第一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治疗,降低了医院脑梗死病患的致残率;还帮助医院首次引入床边快速检测仪,提高了临床对心衰、心梗、感染性疾病、血栓性疾病及糖尿病的诊断成功率。


项晓伟是下乡义诊最多的援疆医生


“项晓伟是骨科医生,他的病例故事比我们多。”在采访中,廖玄和张文斌都这么说。“我根本没什么好说的,要不我把我去年写的工作总结发你?”面对项晓伟,他总是腼腆地笑。他在2017年援疆工作总结中列了一串数字:主刀的常规骨科手术有30台左右,其中有6例马蹄内翻的患儿和10例脑瘫患儿;多次参加下乡义诊活动,给当地行动不便的残疾村民定残,全县12个乡镇除了两个没去过外,其他的都留下了足迹。


“记得第一次下乡是到库克西里克乡,当时在前来筛查就诊的儿童中,我看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塔吉克小女孩,大概两三岁的样子,有轻度脑瘫的症状。当问诊后得知小女孩并不是先天脑瘫,而是因为几个月前的一场高烧才变成这样的后,我感到很惋惜。”项晓伟说,“本来是很容易治疗的小病,因为延误治疗拖成了大病,甚至有可能导致孩子变成终身残疾。这一方面是因为家长的健康卫生意识淡薄,还有就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后来因为塔县人民医院不具备治疗脑瘫的康复条件,小女孩被送去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自那以后,项晓伟就下定决心要多下乡了,“县城周边隔得近的乡镇,有时一天我们能跑好几个,隔得远的,一天就只能跑一个。印象深的是去热斯卡木村,从县城驱车过去要7小时左右,途中要翻过两座约5000米的达坂,另外还要爬山步行约两小时,那次途中之艰险超过了我的想象。”每次下乡,他不仅为村民筛查义诊,还会给他们宣讲健康常识。“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塔吉克族老乡们的医疗卫生意识,减少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责任编辑:苏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