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里的“胜利日”
2023-05-10 12:07
来源: 九万里

硝烟里的“胜利日”

人工智能朗读:

俄罗斯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5月初天气乍暖还寒、略显冷清,但这并不妨碍俄罗斯人迎来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胜利日。

5.9胜利日是苏联为了纪念二战胜利、德国投降而设立的节日。

二战中,苏联是欧洲主战场,为二战胜利做出过巨大贡献。2700万人死于战火,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牺牲。战争的苦难给几乎所有家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对俄罗斯人来说,胜利日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承载着对保家卫国的执着、诉说着对民族英雄的缅怀,因此越来越成为俄罗斯团结民心、展示力量的重要舞台。为了铭记历史,隆重庆祝胜利日已成为传统。

可是,今年的胜利日,没有胜利。

低调而自信

以往,俄罗斯都会在胜利日举行隆重的招待会和盛大的阅兵式,广邀外国嘉宾前来捧场。

近年来,“不朽军团”游行成为民间纪念胜利日的重头戏:俄罗斯各地和海外俄罗斯人自发结成队伍,举着经历过战争的亲人照片画像穿街过巷,场面令人动容。

2015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俄罗斯邀请了31国领导人到红场观礼,还组织了来自10个国家的外国方队参加检阅,阅兵人数超过1.6万。俄国内外150多座城市共同庆祝,海上阅兵和航空表演在各地上演。

但是,2015年的盛况已成绝唱。

随着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以及受疫情影响,赴俄观礼的外宾人数急剧下降。今年的庆典在俄乌冲突绵延持续的背景下举办,显得尤为冷清。

俄官方宣布,克里姆林宫不会举行传统招待会。尽管阅兵式人数过万、武器装备百多样,但全程仅不到50分钟,给人简洁短促的感觉。观礼外宾也只有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亚美尼亚7国元首。

备受关注的普京讲话,仅有10分钟。普京说:“今天,文明再次处于决定性的转折点。一场针对我们祖国的真正战争再次爆发。”讲话主旨依然是抨击西方,强调俄“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护顿巴斯居民”的决心。

讲话最后,普京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支持祖国的英雄,为前线战士鼓劲,“决定我们祖国命运的战斗一直是人民的、神圣的。我们为参加特别军事行动的人感到自豪。”

可见,在俄罗斯眼中,这场战争事关存亡。今年的纪念仪式虽然更低调,但俄罗斯的胜利信念和战斗决心,却更坚定了。

剑拔而弩张

5月3日,克里姆林宫遭无人机袭击;5月6日,俄罗斯爱国作家、“公正俄罗斯-爱国者-为了真理”党联合主席普里列平在下诺夫哥罗德州座驾遇袭,身受重伤。

近几天,克拉斯诺达尔、罗斯托夫等多地炼油厂遇袭;克里米亚也接连发生多起无人机坠毁、货运列车脱轨以及至少两起燃料库起火事件。

尽管克里姆林宫宣布,胜利日的既定庆祝计划不变,但官方显然更加谨慎:媒体报道简短、节日气氛凝重。

早在4月,“不朽军团”游行就“鉴于安全形势”宣布取消。胜利日之前,红场已对公众关闭两周,周边街道也已封锁。

至少21个俄罗斯城市——特别是与乌克兰接壤的西南地区城市——相继取消胜利日阅兵,并减少公共活动数量。一些城市此前计划举办的音乐会、烟花和戏剧表演等也相继取消。

在仍举行活动的地区,安保措施不断加强。大家都担心,莫斯科可能在胜利日当天再次遭袭。这种担心像一片沉甸甸的乌云,笼罩在每一个俄罗斯人的心头。战事绵延,俄罗斯普通民众的担忧和恐惧可能只会越来越多。

矛盾与分歧

胜利日,原本是全世界人民纪念反抗法西斯暴行取得胜利的庆典,近年却越来越演变成巨大的历史争论旋涡。

美西方试图篡改历史记忆,将苏联对反法西斯胜利做出的贡献全部抹杀,甚至质疑苏联在二战中的“身份”。这种行径,充斥着政治化的算计。

2020年,美国国防部曾公开表示,二战始于“德国和苏联入侵波兰”。今年胜利日前夕,美国驻华使馆急着“抢功”发文称,美国的《租借法案》在二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美国向苏联提供多项援助,暗示美国才是二战胜利最大“功臣”。

东欧国家则在苏联解体后加紧“向西看”、加快“去苏联化”,在“历史修正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俄乌冲突后,原本的“走”就变成了“跑”。

拉脱维亚政府规定“所有美化极权主义政权的物品须在2022年11月15日前被清除”,然后就拆除了位于首都的“里加解放者纪念碑”。这座高达79米的纪念碑是苏联时代为纪念红军战胜纳粹德国而立,“享年”37岁。

冲在反俄最前线的波兰,把历史“老梗”玩到极致。2022年10月,在向德国索要约1.3万亿美元二战赔款无果后,波兰外交部称“将清算二战期间的损失并要求俄方补偿”。

俄外交部则表示,波兰试图通过“历史修正主义”解决国内政治问题,是“恐俄症”和政治极端主义的表现。

在这方面,乌克兰显然走得更远。乌克兰不但对那些以苏联人物命名的街道和城镇进行改名,就连“胜利日”也要进行“脱俄处理”——泽连斯基提议将5月8日定为二战击败纳粹的纪念日,改5月9日为“欧洲日”。他表示,俄罗斯军队将在乌克兰被击败,“就像纳粹德国在二战中被击败一样”。

硝烟与阴霾

战争阴霾下,今年的胜利日,已不再是单纯的二战胜利纪念日,更是俄乌战争进入新阶段的动员日。

弥漫的硝烟中,人们不再期待阅兵仪式、烟花表演和纪念碑前的鲜花,而是默默等待着酝酿已久的“大反攻”。

爆发一年多来,俄乌冲突已演变为消耗巨大的拉锯战,考验着两国的民心和军心。

俄罗斯艰难支撑。为营造节日氛围,更为了回应前几日克里姆林宫上方的无人机袭击,俄军在5月9日前加强攻势,利用无人机和导弹对乌克兰首都基辅等地发动了大规模空袭。

此前,俄军还在占领的扎波罗热地区疏散平民,引发外界对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安全担忧。而在双方激战数月的巴赫穆特地区,俄雇佣兵组织“瓦格纳集团”放弃了撤退计划,转而加大攻势,试图尽快拿下城市,为胜利日“献礼”。

乌克兰蓄势待发。泽连斯基接连访问芬兰、荷兰,讨论对乌援助和加盟入约等问题。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5月9日再访基辅,为泽连斯基加油打气——这是她自冲突爆发以来的第五访。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桃花红。

昨夜,莫斯科烟花灿烂,乌东战场炮声隆隆。硝烟随着徐徐的东北风四散,远看像极了袅袅的炊烟,似乎在提醒人们:无论这场战争怎样结束,都将是人类历史上的惨痛记忆。

70多年过去了,人类不仅并没有从历史和战争中汲取教训,反而对近在咫尺的前车之鉴视而不见,分歧、分裂、对抗愈演愈烈。去年今日,恐怕没有人能想到,俄乌冲突延宕一年仍难分胜负。站在今日的红场之上,有谁又能预测,明年今日,会是哪般光景?

[编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