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讲好湾区故事。用数据描摹过去五年,大湾区城市发展活力。用数据建议,未来五年的新征程中,大湾区城市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12月1日,在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湾区城市发展指数》报告会上,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的国家创新与战略发展研究会(以下称国创会),正式发布了《新发展理念下大湾区城市发展活力指数报告》(以下称“活力指数报告”)和《大湾区城市营商环境法治指数报告》(以下称“法治指数报告”),由国创会法律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和南方都市报珠三角智库研究院共同编写。
在会议上,南方都市报珠三角智库研究院主任尹冀鲲,深圳市华勤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得理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始人贺倩明等专家学者就湾区城市发展指数作相关报告,立足全球视野,解读湾区活力。
课题组专家表示,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既是国家宏观战略与微观经济运行的对接口,也是党和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为了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的要求,课题组的专家就希望以指数报告形式对大湾区城市五年来发展活力进行描摹和研究,以此为大湾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的智力赋能和政策建议。
课题组专家也表示,此次发布两份指数报告对各地进行排名,仅是作为研究手段和形式,而不是评价地方政府在发展能力和手段的唯一标准。
此次发布两份报告,分别从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两个方面对湾区的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做了详尽数据分析和研究。
尹冀鲲介绍《新发展理念下大湾区城市发展活力指数报告》,主要是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促进大湾区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研究目标,以大湾区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九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这些城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为主要数据来源,围绕“城市发展活力”这个主题,利用4项维度26个数据指标,对九城市2016年至2020年五年间高质量发展所涉及的经济、社会、城市治理、人居生活等领域进行了客观、全面评价。此外,课题组还横向比较了长三角/沿海地区GDP达到7000亿元以上的六个城市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提升大湾区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动力。
同时,大湾区城市所辖的的县域GDP,在广东全省GDP的占比达到35.1%,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属地市乃至全省的高质量发展。鉴于大湾区县域发展活力如此强劲,此次报告还将研究领域,延伸至县(市/区)域。为此,课题组以GDP千亿水平总量为依据,以中等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0美元)为基本标准,以“千亿GDP数量规模”为界线,选取大湾区22个质量发展型县(市/区)域为样本,课题组还按照相关排名标准,在长三角/沿海地区选择了排名在百强县(市/区)域前十左右的16个县(市/区)域,作为横向参照对象进行了同等评价和研究,为推动大湾区县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介绍《法治指数报告》时,贺倩明则以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和国际化的为背景,以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九个大湾区城市为研究场景和对象,以这些城市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裁判文书和法规政策等为主要数据来源,紧扣“立法、行政、司法、守法”的线索,将立法环境、行政环境、司法环境和守法环境作为四个一级指标,并逐级分解出12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全面、系统、科学地对营商环境的法治指数进行评估。同时,遵循“市场经济主要依赖法治能力来实现”的思路,以人均GDP这一核心指标作为营商环境经济活力的主要表征,进一步研究、分析了法治指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和底层逻辑,以此寻找大湾区九个城市营商环境法治化持续向上向好的健康发展之路。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含港澳地区)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约1.64万亿美元),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换言之,湾区城市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九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根据两份发布的报告,课题组也发现在过去五年,湾区九城在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模式,均取得不错的成绩。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同期的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湾区的经济总量为1.84万亿美元(2019年);旧金山湾区为0.83万亿美元;东京湾区为1.99万亿美元(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四大湾区中排名第三,发展潜力依然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大湾区发展潜力还有较大提升背景下,如何推动大湾区城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才是此次两份指数报告发布的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