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首页社区新闻>图片头条>

挖掘民俗文化 唤醒历史记忆 南头古城举办民俗文化庙会

条评论立即评论

挖掘民俗文化 唤醒历史记忆 南头古城举办民俗文化庙会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南头街道于7月19日至21日举办了南头古城民俗文化庙会活动,吸引了近万名市民游客参与。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王志明 曹文丽 通讯员 孔德司)庙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民间很重要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被遗忘,逛庙会成为老一辈的记忆。为重新唤醒历史的记忆,挖掘南头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南头街道于7月19日至21日举办了南头古城民俗文化庙会活动,吸引了近万名市民游客参与。

7月19日上午,古城庙会正式开幕。南山区政协主席陈军,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立新,区政协副主席陈书爱,南头街道党工委书记潘学郭、街道办事处主任蔡淡宏,团区委、城管局、深汇通公司、南头城股份公司等部门单位相关负责同志,辖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南头街道党工委书记潘学郭表示,南头古城有近1700年历史,是深圳的城市原点、历史根源。南头街道以东道主的身份,诚邀社会各界人士和市民游客到南头古城来做客,感受千年古城在历史各个时期沉淀下来的独特人文风采。“我们以民生微实事的方式,用传统庙会的形式,为市民游客呈现此次具有南头特色的文化盛会,就是希望挖掘古城历史,唤醒古城记忆,展示岭南风情,传承民俗文化。也希望大家为我们古城保护利用和活化提升工作建言献策,为我们基层治理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一声锣鼓响,现场金龙雄狮在点睛、祭拜、采青之后,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开始了精彩的表演,表达了对生活幸福安康、风调雨顺的美好向往,更传达了一种拼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随后,市民游客在巡游队伍的带领下,缓缓走进古城,一起探索和挖掘古城的故事。古城内节目更是精彩纷呈,南门广场轮番上演粤剧、京剧、黄梅戏、古琴笛子演奏等民俗文化表演;报德广场有剪影、内画、满绣、捏面人等非物资文化遗产展示;游客还可以现场参与中国结、扇画、脸谱、油纸伞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在祈福许愿墙上写下美好的祝福。古城原村民更是热情,向市民游客献上连夜制作的煎堆、果粄等本地特色美食小吃。

南头古城未来:深圳文化名片历史人文精品湾区文化地标

2017年,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在南头古城顺利举办,三个月展览期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0万人次,古城重新焕发生机,历史文化品牌初步打响。去年,深圳市委十次全会将南头古城列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

今年年初,深圳市委十一次全会将南头古城保护事宜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纲要,要重塑“深港历史文化之根”,将古城保护工作再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南头古城的关注和厚爱。市长陈如桂、市委常委杨洪等市领导多次专门听取南头古城规划设计方案汇报并作出指示,为设计方案指明方向。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规划土地监察局等市直部门多次到古城指导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市委确定的目标定位,按照如桂市长作出的“打造建筑设计极具创意的园区,传承历史文化,把南头古城挖掘、保护、利用好”指示精神,南山区委区政府将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列为全区2019年三大攻坚及亮点工程之一,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呈现历史脉络的文化故事,努力将南头古城打造成为深圳最有魅力的文化名片、历史人文改革开放的精品作品、大湾区文化地标的全景博物馆。

南山区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区委书记王强亲自挂帅,举全区之力推进古城保护利用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古城属地的南头街道,由街道具体负责统筹协调区工务署、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等19家相关单位,合力推进工作进展。由业内著名企业万科公司作为古城特色文化街区建设的代建单位,具体负责古城规划设计、综合治理建设以及运营工作。

经过半年努力,古城保护利用项目各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精心打磨古城规划设计方案,日趋完善;城中村综合治理工程如期施工,南北主街样板段已开展管道铺设工作;主街区重点物业回租清租工作进展顺利,与多户业主达成回租意愿并签订框架协议;古城北侧庙宇(非文物)迁址拆除工作圆满完成,解决了困扰古城30年的难题并将南北主路提前打通;持续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古城整体环境大幅提升;创新“街巷长制”治理模式,创办“古城论坛”,基层治理成效日益凸显。古城未来可期!

南头古城基本情况及主要景点简介

南头古城(又称新安古城),地处珠江入海口东岸,具体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以北、中山公园以南、南山大道以西、南头中学(文化街)以东,面积约0.3平方公里。古城整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范围内有6处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南头古城(整体)、南城门和北城墙遗址、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育婴堂以及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

南头古城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置东官郡起,为历代郡、县治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宝安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在体现香港领土主权和文化渊源等重大问题上都具有无可取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深港历史之根”。古城的传统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等代表着古城在明代、清代、近代和现代各个时期的历史,见证了深圳的城市变迁。从古城的布局、现存“六纵一横”的街巷格局,还有古城建筑大量的细部和书画艺术等均能体现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值得保护的艺术品。另外,南头古城枕山面海,古城内“六纵一横”的道路与自然完美结合,形成了较完整的道路系统。城内的古建筑、古民居尺度宜人、基调古朴、乡土气息浓厚、建造技术、工艺和选址等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依据和价值。

信国公文氏祠:位于古城中山东街15号,是清嘉庆年间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修建的一座祠堂,至今保存完好,是古城中保存最为完整并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信国公”是文天祥的封号,宋端宗景炎初拜文天祥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海防公署:相当于今日之“海军司令部”,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广东巡海道汪宏驻节南头,翌年,在他的指挥下取得了屯门海战的伟大胜利,打响了中国人民反抗西方殖民者侵略的第一枪。此处亦为鸦片战争期间诸多海战的指挥中心,其历史地位极为重要。

东莞会馆:位于古城中山南街81号,始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是清代东莞商人在新安县设立的商会会所,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2005年10月重修。该建筑坐西朝东,面阔三开间,进深两进,通面阔12.13米,灰塑屋脊,琉璃瓦面,雕刻有鸟兽花卉,同治年间梁金鳌手书石门楷书馆名。

报德祠: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祀庙。该祠是一座二进两廊庑的土木建筑,屋脊两端灰塑云龙纹屋,檐板雕刻花鸟草木。在祠内右廊庑的壁上镶着两块碑刻,从碑记的地方志记载可知,它的作用一是奉祀天后,二是为“有功于民者”歌功颂德、树碑立传。

关帝庙:位于古城南门外东侧,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为参将张万纪建。原存建筑物为三开间二进深带敞蓬结构,包括前殿、敞蓬、后殿,后殿已毁,面宽13米,进深25.3米。民国时曾作为“宝安县议会”,1997年重修。

育婴堂:位于古城东北部,为意大利传教士于1913年所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育婴堂的一部分被改为国民党县党部;解放后,育婴堂被作为县政府,其后一段时间作为小学,后又曾改为幼儿园。1984年,育婴堂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改作南头天主堂,也是深圳市第一座天主堂。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曹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