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首页社区新闻>各区要闻>

万人造亭演绎现代版“愚公移山”

条评论立即评论

万人造亭演绎现代版“愚公移山”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在宝安,有一个现代版“愚公移山”的故事。

曾柳英(右三)与爱心一族在爱心亭旁合影。

热心市民帮忙搬运建材上山。

深圳新闻网讯  在宝安,有一个现代版“愚公移山”的故事。

爬上洪田火山公园,坐在爱心亭里歇歇脚,身上还会带着阵阵桂花香。为什么叫爱心亭?因为这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凉亭,是近万名市民自发携带一砖一瓦上山修建而成的。

一首打油诗 一句一个感人故事

爱心亭始建于2006年,10年过去了,爱心亭所在位置水土流失严重,需要重新修整。英姑想,不如趁着这次修复,把亭子前的一块土坡改造成一个文化长廊。

但他们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从半山腰去凉亭的地点没有通车的路,砖瓦、水泥、钢筋等所有的材料要全靠人力运送。怎么办?

“为把优秀文化传,齐心协力建长廊。”“蚂蚁搬家一条龙,敢与愚公比劲头。”英姑念起了一首打油诗,这是她在2017年3月5日爱心亭整修和中华美德文化廊建成揭幕典礼那天读过的。过去两年了,她仍然情绪激动地一句一句念出来。英姑说:“每读一句我的眼泪就想掉下来,因为每一句都有故事,太多太感人了,说都说不完。”

“小颜展鹏真是棒,长期驻守在山上。肩挑手提满箩筐,重活累活抢着干。”小颜是谁?他曾经是个流浪汉,丢了身份证,又找不到家里人。爱心一族的义工热心帮助了很多流浪汉,小颜也是其中之一。他长期驻守在山上,而且是主要劳力,很重的钢筋,一扛就是很多根。后来大家帮忙找到了他的妈妈和姐姐。结果妈妈听说这件事以后也来了,一起来修建爱心亭。

“玉葵姐姐了不起,百斤水泥能扛起。果真巾帼惹不起,男女老少齐赞许。”每包水泥重约100斤,年轻的小伙子们见了都有点怕,只见50多岁的玉葵姐姐一包水泥扛上肩,一口气到了山顶。小伙子们一看:“人家都能扛,咱还等什么。”于是纷纷上阵,重活累活抢着干。

“汉宫青年力无穷,下班奔跑来帮忙。”汉宫下班有时候到凌晨三四点钟,不过常常是一大清早,他们就来了。谭文勇说,当时听一位客人说起修建爱心亭的事,我们就去到那里一看,70多岁的英姑背着石头山上山下地跑,还有什么话说呢?没有理由,赶紧挽起袖子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越干越开心,越做越快乐。

“保安公司群龙首,突击任务随时有。”保安公司沙井分公司的舒永林说,保安公司沙井分公司的舒永林说,每次有需要或者突击任务,大家自愿报名,有很多人参加,不仅自己去,还带着孩子去。

自己背石头上山修凉亭?不相信这事的人到现场一看,也成了其中的一分子,纷纷搬起一砖一瓦,扛起水泥钢筋。很多游客到山上散步都会主动加入到搬运材料的队伍中。一时间,从山腰到山上,浩浩荡荡肩扛手提背驼工程材料的连绵队伍成为了洪田火山公园内最壮观的景象。

上南小学的小学生,披星戴月种花的花农朱建华,帮忙发电、储水、地台刷漆的毛坤熙,从公明每天奔波赶来的郑永琪,在工厂打工、每天下了班就来挑石头的刘天津,还有东升电力和东明机电的老伙计,出车出人,都是一个电话二话没有,马上就到。

李田云、王书星、李朝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参与搬运材料,周汉添与曾卓英解决了装运砂石材料的全部袋子的问题,张小雅、杨杰、杜青俊几乎承包了所有蚝壳的清洗工作,陈清丽老师、田稀老师带着国学班的学生上山搬运砂石与洗蚝壳,虽然陈清丽已经是癌症晚期的病人,仍然坚持和家人一起来。

难题一个个都迎刃而解,东江环保公司的团队提供发电机、汽油、水罐,解决了电力及用水问题,小虎哥、可保得、富氢水公司提供桶装水及瓶装水,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蚝文化协会提供蚝壳砌成了美丽壮观的蚝壳文化墙。遇到危急险重的任务,民兵应急连立刻赶到。

黄浦社区的观音庙为义工免费供应餐食,欢欢喜喜文艺队既表演节目来慰问,又积极投入工程建设,街道工作人员也常常来排忧解难。芳村花木场提供改良花木及指导种植,华创展示提供铁架护栏和祖国地图板块的设计制作,横幅制作、摄影摄像,油漆喷刷,万福国实业全部搞定……

百家砖、百家瓦,经历了春夏秋冬,集合了百家智慧,不仅有蚝壳搭建而成的蚝墙,还雕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典籍等。据统计,此次工程历时一年多,参与义务献工的达上万人(次)。

记得竣工揭幕的那一天,很多参与整修的人都来了,多得站都站不下。“心里真高兴,感觉很有成就感。”马金华说。

万人当义工 “英姑是我们的宝”

英姑这首打油诗很长很长,提的人很多很多,但里面却没有提到她自己,而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说起她。

在爱心一族采访的时候,工作人员张燕说起,去年发现“文化长廊”的油漆有点脱落了,英姑带着几位工人重新刷漆,忙到很晚,大家到山下吃饭,英姑付账的时候发现忘了带钱,没办法,只好先用微信支付。第二天一大早,英姑就带着现金来了,因为微信里是爱心一族的专款,她要把钱补上。工作人员说,这是为了修爱心亭,其实餐费可以从里面出。

“那不行,这是我请客,爱心款不能花在这里。”后来有一天,中午12点多,张燕开车顺便捎英姑回家。路上经过超市,英姑说想买点菜。后来听说,她中午回家也没吃成饭,只喝了点粥。为啥?原来英姑买完菜一到收银台才发现,忘了带现金。她把挑好的菜又一样一样重新放回了原处。

工作人员心疼地说:“老太太太固执了,先用微信付,回头补上不就行了。”英姑说:“不行!上次请客已经是破戒了。”张燕说,她总是这样,前些天端午节派粽子,大热天愣是在外面一跑就是一天,英姑说,不能随随便便就送人,这是爱心人士捐的米、捐的钱,一点都不能浪费,要送给一线最辛苦最需要的人。吃到热乎乎的粽子,大家说,英姑就像母亲一样。张燕说完,现场的人都沉默了,有人眼里泛出了泪花。

英姑总说,一个有能力、有机会又愿意去奉献的人,是最有福气的。几十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她的帮助、感染或影响去帮助更多的人,企业家、工人、小学生、保安员、游客,还有流浪汉。大家说,“英姑就是我们的宝。”

“党教育我们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是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自己的旗帜不高高举起,谁能跟你呢?”她说,“我是不能停步的。”

宝安日报记者 张萍/文 李立治/图



[责任编辑:罗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