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焦点新闻>社会焦点>

“夸夸群”的心理自救比较搞笑 但值得严肃对待

“夸夸群”的心理自救比较搞笑 但值得严肃对待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最近,“夸夸群”现象在高校和社会上流行。在各种社交媒体的“夸夸群”里,人们杜绝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对陌生人的任何言语都不吝溢美之词,被夸的人飘飘欲仙,夸人的人也是乐不可支。在皆大欢喜的氛围里,人们获得了心理的减压。有的人甚至感叹,如果一些自杀者事先进过“夸夸群”,也许就不会走向人生的末路。

最近,“夸夸群”现象在高校和社会上流行。在各种社交媒体的“夸夸群”里,人们杜绝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对陌生人的任何言语都不吝溢美之词,被夸的人飘飘欲仙,夸人的人也是乐不可支。在皆大欢喜的氛围里,人们获得了心理的减压。有的人甚至感叹,如果一些自杀者事先进过“夸夸群”,也许就不会走向人生的末路。

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何其沉重,人们获得社会肯定的途径如此狭窄而崎岖,以至于只能跑到网上的“夸夸群”里寻找陌生人廉价的赞美,这种方式让人在好笑之余又感觉些许悲哀。在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的今天,“夸夸群”的作用实际上类似一种心理自救。

需要指出的是,“夸夸群”的心理自救有一定效果,但不宜过度夸大,也不宜一味叫好。在这些“夸夸群”里,人们固然能够轻易获得现实中难得的赞美和肯定,从而起到“心理按摩”的抚慰作用,具有一定的正面效果,但我们必须看到,大部分“夸”的方式是比较低层次的:无原则,无深度,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同情,心理学界称之为“伪共情”,基本是一种搞笑的“快消费”。既然是快消费,其生命也就堪忧,不知能流行多久?如果仅仅满足于这种低层次的“夸”,甚至依赖成瘾,就会走向负面。因此,对于“夸夸群”的心理自救,我们不妨谨慎乐观,但不能寄太大希望。

从深层次看,“夸夸群”盛行背后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严肃对待。据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称,我国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到中度心理问题;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不佳的人群达上亿人。报告还提到,我国国民心理健康需求极大,但国民感知到的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目前,能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但人数少,收费相对较高,且存在专业能力与群众需求衔接不到位等问题。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提速。值得欣慰的是,2018年11月中旬,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下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地区逐步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最后探索出可供全国推广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

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心理服务的支持,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将面临漫长复杂的历程。但是,对于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国家而言,这是一项必须补上的课。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引起重视,进而关注、支持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则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夸夸群”也能够促使人们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不论它还能流行多久。半月谈评论员王新亚

[责任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