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焦点新闻>时政要闻>

【新春走基层】蚌埠:产业扶贫促增收 村民走上致富路

条评论立即评论

【新春走基层】蚌埠:产业扶贫促增收 村民走上致富路

分享

兴产业,强动力。近年来,蚌埠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不断转变工作理念、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构建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

村里有了扶贫车间工人持家创收两不误

下午一点多,记者走进蚌埠市五河县头铺镇陈台村的扶贫车间,几台缝纫机正在高速运行,女工们在熟练地按照鞋样缝制鞋帮。“临近春节了,他们都在加班加点,把最后一批布鞋赶制出来,准备安安心心过年了。”陈台村扶贫队长孙卫东告诉记者。

陈台村紧邻淮河,交通不便,村里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村里没有产业,也没有像样的路,下雨下雪天,进村都有点费劲。”回忆起2014年10月份刚到村里的情形,孙卫东一直叹着气,全村414户农民,贫困户就有63户。

“农民想要增收,村里没有产业可不行。”孙卫东一直在思考怎样的扶贫才是“真扶贫”。在经过考察后,2018年9月份,孙卫东联合村里干部引进了杰欧鞋业公司,由杰欧鞋业负责出设备、技术和原材料,村里负责出场地和安排招工,联合办起了扶贫车间,经过半个月的集中培训,十多位村民开始上岗了。

“现在多加加班,一个月能拿两千多呐。”贫困户吴修秀告诉记者,由于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而且小孩才上一年级,没法出去打工,前些年一直在家里待着,一点钱也挣不到,只能靠老公出去打点零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现在在这里能挣钱,还不耽误回家做饭、送小孩上学,多好的事呀。”

与此同时,陈台村引进了三家民办渔具厂,年产值约100多万元,共安排了130多人务工,带动113户家庭平均年增收0.7万元。“村里有了产业,村民才能在家门口就业,挣钱持家两不误,村民才有增收致富的希望。”孙卫东说到。

村里来了致富能手带动村民奔小康

“这个西红柿苗,你们挑选的仔细点,把没出的苗及时补上。”在温室大棚里,顾春地正在指导村民干活。

看着有些憨厚的顾春地,虽然只有四十露头,却有着二十多年的蔬菜种植经验。“96年我就开始和我爸学习种蔬菜,然后又去上海做农资生意,最后又回乡干起了种蔬菜的老本行。”顾春地说到。

2017年,顾春地成立了金圃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怀远县榴城镇建成了16000平米的日光温室育苗大棚。有了苗,也有种植的技术,更有外出这些年跑出来的销售渠道,顾春地琢磨起了一件事。

“我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对乡亲们是有感情的,我要发动身边的村民和我一起种植,尤其是贫困户。”顾春地说到,和镇里联系后,对接了几户有种植意向的贫困户,但贫困户由于没有种植经验,不知道收益如何,就有些犹豫。

建大棚有扶贫补贴,顾春地就免费给他们提供西红柿苗,教他们技术,还负责回收,这下贫困户的积极性给调动了起来,开始愿意尝试跟着种植西红柿了,村民余兴琴就是其中之一。

“跟着他干我就不担心了,一开始建了三个棚,苗都是免费提供给我的。”余兴琴告诉记者,种植的时候遇到难题,给他打电话就能过来指导,由于今年西红柿价格行情不好,但还是卖了一万多元。

“我这下有技术了,他们还负责收购,我准备明年再扩大点种植面积。”余兴琴说到。

“今年我们合作社给二十多户贫困户免费发放了有4万多株番茄苗,他们的种植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顾春地说,只要贫困户愿意种,合作社就会全力支持。

由于靠近县城,蔬菜种植产业成为了榴城镇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万多亩。“发挥好我们镇蔬菜种植产业的优势,助推脱贫攻坚,通过像顾春地这样的致富能手示范带动,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进来,增收奔小康。”榴城镇副镇长丁琳说到。(文/李旭图/李旭、董长兰)

[责任编辑:高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