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首页社区新闻>各区要闻>

这个社区图书馆陪居民走过10年

条评论立即评论

这个社区图书馆陪居民走过10年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居民用心守护,小小图书馆成为社区群众休闲充电的精神家园。


日前,丰润图书馆举办第二十一届学生义工活动暨第十三届“每天阅读一小时”总结表彰大会。

今年暑假期间,丰润图书馆管理员带着学生义工整理报刊。

深圳新闻网讯 民治丰润社区图书馆刚走过第10年,100平方米的空间,1万多册书籍,设有儿童阅读区,开设全市“通借通还”功能,每天接待读者超过100人次,周末有时满座还要临时加椅子。居民担任图书管理员,义工也是由社区的家长和孩子来做。在发达网络冲击传统阅读的年代,这个小小的图书馆仿佛有些“与世无争”,居民始终用心经营,共同守护着一个可贵的精神家园。

当年在图书馆服务的少年长大了

回溯这间社区图书馆的“历史”,会发现它是多方用心形成合力的“成果”。起初,一群热心的老人琢磨要给社区儿童打造固定的阅读空间,管理处“爽快”地提供了免费场地,书籍则从周边学校借来和由社区居民捐赠,“小小图书馆”便成型了。很快,区和街道也加入进来全力支持,最终“小小图书馆”扩建为社区图书馆。

2008年7月底,丰润社区图书馆“开门迎客”。谁来管理这个图书馆呢?居民梁珍和张叔自愿报名做起了管理员,此后近8年时间里,梁珍和张叔组成“最佳拍档”,直到张叔生病离开人世,才由另外的热心居民接力。

在许多居民眼里,梁珍和张叔是图书馆的“功臣”。正是有了他们,身边的这间图书馆才能办得如此高人气。梁珍说,这个图书馆就在家门口,有场地有书籍,但这并不足以吸引居民前来阅读。想要切实服务到居民,让大家真正喜欢上它,就必须要好好“经营”。

“办法总比问题多。”梁珍和张叔发挥智慧,充分调动起社区资源,使得义工成为图书馆管理重要的一份子,还举办“每天阅读一小时”活动,吸引孩子“常驻”图书馆。

如今,100平方米的场地,近一半的空间竖着三排书架,还有杂志架、读报架。馆内图书数量1万多本,这个数量对于一间普通的社区图书馆来说称得上“藏书量丰富”,而在架上基本找不到陈旧的书籍。图书管理员会定期将一批过时的书籍整理下架,还会特地挑出图书以便和其他社区图书馆进行“图书漂流”更新资源。馆内配置有通借通还系统,居民轻松刷“读者证”便可借书。

在今年8月底,丰润社区图书馆举行了十周年“生日会”。“生日会”回顾了这个图书馆走过的10年时光,梁珍精心制作的PPT闪过一张张珍贵图片,图片里当年穿着红马甲在图书馆服务的孩子都长大了。

参加工作不久的苏明彪和冯文正结伴来到图书馆,还登台作了简短发言,回忆当年在图书馆服务、阅读的时光。他们是丰润社区第一届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者,此后还坚持了多年,直到读大学还回馆帮忙。当年的少年长大了,阳光帅气,台下有很多稚嫩的面孔,他们是参加第二十一届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年龄最小的才6岁。

居民共同守护期待它未来更好

刚刚过去的暑假,图书馆小义工廖晨瑞干了不少活,也读了不少书。喜欢研究事物的他还总结出了两条图书馆工作经验——“勾股摆书法”和“铲子变阵分报法”,在“生日会”上,他高兴地和大家分享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摆放效率,并有效地降低噪音。能让孩子这么严肃认真地对待在图书馆服务这件事,可以说是丰润图书馆独到的魅力。

梁珍说,调动起这些义工的积极性是有“讲究”的。平常周六日,以亲子义工组合为主。寒暑假时,要让学生在图书馆中“挑大梁”。“我们要求孩子自己来到图书馆报名,而非家长代报,这是锻炼他们的第一步。来到图书馆后,要让孩子重视这份工作,有‘小主人’的感觉,所以会按照不同年龄段安排适当的任务,还要注重团队配合。”梁珍说,不少孩子都是“老义工”了,但每回“开工”前,都会先开个“早会”。

“我们在这个馆内看着不少孩子长大,从小当义工,出去读高中或大学了,他们还会回来。”梁珍说。目前,假期学生义工服务活动已经举行到第二十一届了,可以说是社区的“老牌项目”。而每周六日,图书馆的义工报名也非常火爆。

不仅孩子们爱着这个图书馆,居民读者都在守护这个图书馆。付应田叔叔今年74岁了,喜欢去图书馆看报借阅杂志,每次离开时还帮忙打扫卫生。张枝艳阿姨基本每周末都在图书馆当义工,图书馆的拖把坏了,都是她从家里拿碎布来修好的。“这几年图书馆的拖把都是张阿姨修好的。”梁珍笑着说。有些居民从丰润搬走,即使新家附近就有一个图书馆,还是喜欢走路回到“老地方”看书读报,说这里温馨舒适,有着浓浓的人情味。

从几位老人联手、克服各种困难为孩子创建的小小图书馆开始,发展成今天居民口中的“精神家园”,这间图书馆“发展史”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是社区凝聚力和活力的生动体现。而走过10年,如何走得更远更好?社区和物业方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要提高图书馆的功能,不仅可以看书,也可以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办文化沙龙,办故事会,让居民来当主角。”……大家有着各种想法,而过去10年形成的“向心力”会带领着他们和图书馆走得更远。

龙华新闻记者 王雪敏/文 蔡维泽/图


[责任编辑:饶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