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焦点新闻>时政新闻>

北上广深半年GDP首次齐超万亿 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

北上广深半年GDP首次齐超万亿 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城市往往是创新、活力和前沿的代名词。看大城市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能看到中国的前进方向。

大城市往往是创新、活力和前沿的代名词。看大城市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能看到中国的前进方向。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齐齐跨进“万亿俱乐部”,这是四大一线城市半年GDP首次集体跨越万亿大关。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一线城市向“高精尖”发力,经济体量更进一步,经济增速“不输阵”,居民收支水平更高。不过,未来一线城市仍面临着公共服务补短板和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总量上海第一,增速深圳领跑

先看具体生产总值。“领头羊”上海上半年GDP超1.5万亿元,这也是上海半年GDP首次突破1.5万亿元大关。北京以1.4万亿元紧随其后,深圳和广州则分别以1.1万亿元和1.07万亿元位居第三、第四。而在2017年上半年,深圳、广州GDP分别为9709亿元和9891亿元。

半年GDP过万亿是什么概念?从全国来看,上半年有16省份GDP超万亿元。放眼全球来看,2017年,共有50多个国家全年GDP约合人民币万亿元以上。

在巨大的经济体量之上,四大城市同样跑出了不错的增速。其中,深圳以8%的增速领跑,上海、北京、广州依次为6.9%、6.8%、6.2%,同期全国经济增速为6.8%。以增速最快的深圳为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持续发力,投资、进出口、消费增速分别为22%、10.5%、8.4%。

在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中,各市统计局均给出了“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更趋协调”等积极表述。

究竟怎么看待北上广深当下所处的阶段?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何代欣向本报记者分析,从经济体量看,这是一线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不少大型城市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后会快速迈向大型经济体。经济的聚集一方面带来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也会催生更多创新、转型和引领型产业的发展。当下不错的经济增速,则是城市创新活力的体现。

产业迈向“高精尖”,发展后劲足

那么,经历了早期的积累,如今大城市发展的后劲从何而来?从四市经济半年报中,可以看到不少共同的答案。

服务业对经济贡献高。看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无一例外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10761.97亿元,增长7.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2%。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其中,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8.6%。

制造业向高端发力快。产业转型升级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一线城市发力的重点,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增势可观。例如,上半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146.04亿元,增长8.3%。其中,绿色低碳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两位数。

创新力成发展新引擎。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在四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十分显著。“盒马鲜生”、“超级物种”、天猫无人汽车贩卖机等新零售企业在四大城市率先落户;上半年,深圳各行业新增企业增速均超过20%;首个纳米药物输送机器人研制成功,国内首款云端人工智能芯片发布……上半年,北京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不断涌现。

在下阶段的目标中,“高精尖经济结构”“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等也成为各市的关键词。“一线城市的转型升级要向‘高精尖’迈进。”何代欣说,一线城市产业结构长期领先,其转型升级也主要体现为创新式的发展。对全国而言,它们承担着辐射带动和创新引领作用,又通过物流、商贸等服务业的培育发展提升整体市场福利。

居民收入全国领先,花钱也多

雄厚的经济实力,更优的产业结构,那么,一线城市居民的生活怎样?

论收入,全国领先。综合各地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北上广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3万元左右。其中,上海以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12元位列第一,北京、深圳分别为31079元、29799元。广州区分更细,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540元和13972元,增速均高于同期GDP增长水平。

论消费,支出也更多。上半年上海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321元,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1个省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排第一。深圳为20519.06元、北京为19670元。各类支出中,服务类消费增长明显,例如上半年北京居住、医疗保健支出涨幅接近20%;深圳涨幅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其他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

专家认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各地工资薪金水平、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在一线城市,劳动力成本高,同时也更有能力支付较高的劳动成本。在消费方面,大城市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充分,居民消费能力也相对较强。不过,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对城市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医疗、养老、住房……这些民生领域服务短板,上半年正在加紧补齐。例如,随着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截至6月底,北京全市已新增学位约9000个,年内还将新增3万个左右;深圳市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近七成。“在总量投入的基础上,未来要更加注重服务均等化问题。”何代欣建议。(李 婕)

[责任编辑:陈苏雅]